[台灣醒報]戴肇洋:超額儲蓄再創新高 未必好事20210317

[台灣醒報]

《經研隨筆》超額儲蓄再創新高 未必好事
戴肇洋 2021/03/17

過去一年,台灣民間消費因疫情衝擊而略為萎縮,但在出口貿易屢創佳績的加持下,主計總處將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從之前預估的2.54%上調至3.11%。然而,在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同時,由於境外資金匯回增加國外要素所得,造成2020年國民儲蓄達到7.71兆元,超額儲蓄(儲蓄減去投資)更是超過3.17兆元,皆創史上新高。

儲蓄多,投資少
其中,受到矚目的是,面對國民儲蓄逐年增加,尤其超額儲蓄不斷飆高,究竟是好事抑或是壞事?其實沒有絕對答案。在學理上,任何國家經濟發展初期,如果國內儲蓄薄弱,勢必影響公私部門投資動能,甚至必須尋求國外資金,解決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依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970年代之前,台灣的儲蓄是極端不足,超額儲蓄經常呈現負值。不過,1990年代之後,隨著台灣經濟快速成長,投資卻未與時俱進,造成超額儲蓄開始上升,從2009年突破1兆元快速上升至2020年3兆元以上。雖此意味著「台灣錢淹腳目」榮景,卻又無法掩飾其背後所反映的國內投資不足困境。

檢視國內投資毛額(包括民間及公共建設等投資)占國民所得毛額之比率可以發現,從1980年代平均25.7%、1990年代26.6%、2000年代22.9%,下降至最近十年僅有21.9%,不但不如南韓、日本等先進國家,更是落後中國大陸、越南等新興國家。

勞工薪資沒有成長
不過,更加無法忽略的是,在整體超額儲蓄中,家庭儲蓄與企業儲蓄占比之消長。回顧1990年之前,家庭儲蓄佔超額儲蓄的7成,雖之後家庭儲蓄金額有所成長,但占比則是逐年下降至最近10年的不及3成。如果將儲蓄作為分配經濟成長的果實,顯然近10年來企業在分配經濟成長果實上大幅超過家庭。

從上述家庭儲蓄占比的下降,其實是反映近10年來或是近20年來,台灣受僱勞工薪資所得沒有成長甚至陷入停滯的事實。亦即近年以來,台灣在超額儲蓄急劇飆高的背後,卻又逐漸呈現貧窮暈染所延伸的社會隱憂。

超額儲蓄轉投房市
誠如許多學者專家再三指出,儲蓄未被民間投資吸收,是導致超額儲蓄增加的癥結,如此龐大閒置資金除了極易移轉投入房市,炒高房價讓薪資微薄的年輕族群望屋興嘆之外,部分則是投入股市,炒高股價讓脆弱的經濟結構添增泡沫風險,此對社會或經濟長期發展而言,是值得重視的警訊。

在此同時,我們不厭其煩解讀這些眾所皆知,卻又極易被忽略的現象,乃是希望政府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能夠瞭解社會內部所存在的隱憂。因此,未來除了透過政策工具疏導,將超額儲蓄移轉為投資之外,如何透過配套措施解決已日積月累的社會隱憂,進而成為拉抬經濟持續成長引擎,是政府極為迫切之挑戰。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