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 :別讓青年陷入新冠世代貧窮20210803
[工商]
別讓青年陷入新冠世代貧窮
2021.08.03
文/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今年五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升溫,讓今年畢業步出校門、初入社會的青年,在就業市場上所面對的挑戰較之以往更加嚴峻,在面對就業職缺驟減壓力的同時,波及初聘薪資水準。其中,部分青年選擇延畢或宅在家中啃老等逃避就業心態,久之極有可能淪為長期失業,如果加上學貸負債,最後可能導致這群青年因入不敷支而陷入經濟貧窮。
這些現象,或許可以從勞動相關指標的變化發現其端倪。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在三級防疫警戒下,首當其衝的是,失業率從四月3.64%、五月4.11%上升至六月4.80%,創下2014年以來新高;相對同一期間,勞動參與率則是從四月59.15%、五月58.82%下降至六月58.76%。如果將其中「怯志工作者 (discourage workers)」者的人數納入統計,失業狀況恐將更加嚴重,亦即表示有更多的人因不易就業而放棄尋覓工作,進而選擇退出勞動市場。
再者,令人擔憂的是,每周工作不足35小時低工時就業人數,從四月19萬人、五月79萬人劇增至六月98萬人,創下此項統計以來最高,其背後則是反映無薪假人數,從四月上旬3,792人迅速飆揚至七月下旬4萬4,973人,正在呈現惡化趨勢。這些數據,顯示初入社會青年陷入前所未有的就業困境。
其實,國際勞工組織(ILO)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時,在其定期監測報告中示警指出,全球恐將因疫情擴散蔓延與波及延長,而衝擊各國經濟;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勞動市場的衰退和勞動型態之轉型,全球各國政府必須重視疫情對青年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包括:教育訓練受到干擾、求職就業更加困難和所得收入被迫損失等多元層面,皆可能受到嚴重衝擊,從而呈現「封鎖世代(lockdown generation)」現象。
無獨有偶,中央銀行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疫情危機衝擊勞動市場,其中以女性、青年受到的影響等為最;尤其在疫情爆發後,自動化、機器人化更加盛行,將取代個人能力及條件較為脆弱的低技術、低薪資勞工族群。
面對青年就業不易困境之下,雖政府特別透過就安基金推動「青年就業措施」,分成「衝就業、練專長、興僱用」三個部分,執行六大計畫;但若以這些琳琅滿目計畫,提供杯水車薪短期就業補助加以觀察,與其說是協助應屆畢業青年就業,不如說是政府投入巨額公帑旨在美化青年就業。舉例來說,如果企業工作環境良好,即使沒有任何獎勵,青年在就業後應不致於輕言離職;再者,則是雇主在取得補助期滿後,難以約束續聘其所僱用的青年,其實並未根本解決青年就業不易問題。
亦即政府協助青年就業,除了要求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之外,必須因應未來勞動市場變化及產業轉型需求,俟疫情趨緩或結束後積極落實跨域職業訓練、職場實習等,從正規學校養成教育至職場工作專業訓練,建立一套較長期、完整與時俱進的職業生涯發展體系,以提供青年做為終身學習充電加值之平台。
這些包括:設置職業生涯規劃導師,提供充分就業資訊,輔導青年就業、取得相關證照等諮詢服務外,在就業觀念蛻變下,許多初入社會青年卻愛選擇市場規模偏小、投資不足、商業模式傳統,加上多數屬中、低薪的服務業,不如鼓勵青年投入具發展潛力、相對高薪的製造業,甚至擴大透過政府資源協助青年創業。
再者,協助青年自我整備競爭條件、提高跨域知識,這些包括:透過人脈的佈建與語言能力的培養,藉以形塑差異化,進而建立國際移動力。另一方面,則是因應全球社會經濟環境劇變,掌握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例如數位、綠色、醫療、保健等領域,自我精進專業能力,避免迷失小確幸,陷入安逸性思維,而是訂定階段性目標,尋求階段性成長。
很顯然地,新冠肺炎疫情在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同時,衝擊青年就業環境,也波及了職業生涯規劃。因此,與其利用短期就業措施美化青年就業數據,不如聚焦透過政策,協助初入社會青年因應疫後時代就業環境轉型挑戰,避免青年陷入新冠世代貧窮。亦即如果青年貧窮現象不斷蔓延,不但將會重創社會凝聚力量,而且亦會影響經濟成長動能,屆時可能重蹈日本「失落20年」教訓,此為政府極需要展現影響的關鍵時刻,不容錯過。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