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周祝瑛:⼤學課堂的世代交流20210709

[澳門日報]

⼤學課堂的世代交流

⽂/周祝瑛( 政⼤教育系教授 )

⼤學不但是社會的縮影,也是世代交替最常⾒的地⽅。每⼀年六⽉送走⼀批社會新鮮⼈,九⽉⼜迎接⼀群⼤學新鮮⼈。然後⼤學教授們,必須思考如何使出渾⾝解數來吸引台下年輕⼈的⽬光,以便激起學習的熱情與好奇⼼。當這群擅⽤⽂字抽象思考的X世代(戰後嬰兒潮之後),遇到長年活躍在鍵盤與社交媒體的Z世代(⼀九九七——⼆○⼀○年間出⽣),兩代間互動,形成⼤學校園中有趣的畫⾯,值得⼀窺究竟。

近年來,筆者教授教育史課程,嘗試讓Z世代透過“我要上學”主題,去了解不同世代的教育觀。過程中以翻轉教育理念,設計學習活動,比較古今中外教育理念、學校制度、⼈才選拔,課程教學與女⼦受教等議題。值得⼀提的是,透過⼀次期中作業,要求學⽣去訪問⼀位比⾃⼰⼤五⼗歲的長輩,與比⾃⼰⼩五⼗歲晚輩的上學經驗。評分標準包含:訪談題⽬的設計,長輩的歷史背景與⼈物描寫,晚輩⼈物的想像⼒,是否符合教育史的脈絡等。透過訪談主題、訪談題⽬與回答、受訪者的歷史時間軸、訪談⼼得、與教育史的連結,以及參考資料或圖片等撰寫規範,完成⼀段世紀教育之旅。過程中,年輕⼈必須主動尋找家中的長輩,甚⾄拜託久未聯繫的中學老師、海外的年長親友、同學的⽗⺟等的⽀援。透過視訊或親⾃訪談,許多⾼齡長者如祖⽗⺟、失聯的老校長等受邀參與這份作業,在共同的話題中,兩代間重新有了連結:長輩們有機會分享過往上學的⽢苦記憶,細數昔⽇的家庭、學校與師⽣情誼。透過長者的時光隧道,這些Z世代
們,間接體驗到平常只有教科書或電影中才有的珍貴歷史紀錄與畫⾯!從這群七⼗歲到⼀百○⼆歲受訪長輩的⼝述歷史中,可以看出:不同世代雖然成長環境有所差異,但對於上學這件事,依然寄予厚望,甚⾄因為上學⽽改變⾃⼰的⼈⽣!
如果說長輩的訪談是感性的世代對話,那麼晚輩的上學情景,則必須參考更多對未來世界的推測,與個⼈豐富的想像⼒!以下摘錄Z世代對於⼆○七○年我要上學的預測:

這⼀年的⼤⼀新⽣,早已進入強⼈⼯智慧時代,所有的事情都可經由⼈⼯智慧(AI)⾃動完成。相對於⼆○⼆○年的弱⼈⼯智慧時代,AI雖能處理⾼速運算,但需要⼈類提供資料來運作,⼈類依然有掌握權,現在已經進入強⼈⼯智慧時代,電腦發展出⾃⼰的意識,能夠累積經驗,⾃⾏決定⾏動。此時⼈類已經發展出與機器和諧相處的模式,其中的關鍵是⾼等教1/2育。這個年代的⼤學,早已將重點擺在學⽣的⾃學⽅式上,透過AI⾼速組織能⼒的協助,為每個學⽣規劃出專屬的學習計劃,校際間(包括國內外)更是充滿各種跨域學習機會,此時多數教授會開放AI資料庫給修課同學,讓選修者從中⾃⾏安排各⾃的學習需求與進度,最後通過教授的多元評核,完成修課認證。例如,某系或某領域的⼤⼀新⽣,可以先與指導教授討論未來四年或數年的學習⽅向,在A校規劃基礎學的課程,到B校規劃通識課程,在C合作公司進⾏觀摩實習等。經過⼀定期間的課程組合學習,通過原學校的畢業條件(如:考試、專題製作、實習等),拿到⽂憑。

如果,未來的⼤學強調透過AI⾃學為主,那麼傳統的師⽣關係、校園⽂化等是否也將全然改觀?從這些Z世代的想像中,顯然有所保留。許多⼈認為,未來個⼈可以透過AI,充分取得各種學習資源,並能隨時隨地與各地⼈⼠進⾏聯繫交談。為此,⼤學將重新賦予嶄新的任務,轉變成提供師⽣交流、運動競技、藝術創作、操作實驗等⼈際互動場域。校園中透過⾃動清潔系統,營造舒適空間。課堂上, AI從旁輔助,如完成演講便立即投射影像,讓學⽣可以即時透過立體畫⾯完成學習。

在上述橫跨⼀個世紀的教育探索中,多數⼈認同學校最重要的任務依舊是培養學⽣“欣賞”、“創意”、“合作”與“內在感受”等特質。這些都是世代間珍貴的經驗交流。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