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戴肇洋: 台灣貿易名次上升的喜與憂2022-04-22

[台灣醒報]

《經研隨筆》台灣貿易名次上升的喜與憂

戴肇洋 2022/04/19 13:11

最近,財政部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公布的最新資料統計指出,2021年台灣進、出口貿易金額分別達到3,815億美元、4,464億美元,合計達到8,279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金額之比重1.85%,位居全球第16名,較2020年的第17名進步了1名,是近16年來的最佳表現。

雙重失衡有隱憂

雖我們歡喜對外貿易創造16年以來最佳成績,但卻讓我們無法忽略其背後所存在的隱憂;其中,除了從2001年起,對外貿易表現在四條小龍排名中始終敬陪末座之外,莫過出口結構過度集中電子資通產業,以及出口地區過度依賴中國(包括香港)所呈現的「雙重失衡」現象。

先從出口結構失衡來說,近年以來電子資通產業亮麗出口表現,不但兩位數字成長,而且占整體出口之五成以上,不但在促進台灣經濟成長上作出貢獻無庸置疑,而且在全球市場上形塑國家品牌形象更是功不可沒。

不過,許多內需相關傳統產業,例如餐飲、零售及觀光旅行等則呈營業收入萎縮、就業員工減少、薪資所得下滑等愁雲慘霧,甚至陷入經營困境。

橫向擴散效益薄弱

此外,儘管電子資通產業所形成的垂直縱深布局相當完整,但是橫向擴散效益卻又頗為薄弱,除了許多原材料、零組件、化學材料、相關機械設備等,因無法自主而必須來自美、日進口供應之外,其製造過程所需要配合的充沛水電、人才、勞工、工業土地等資源,卻又極易造成其他產業排擠效應。

再就出口地區失衡而言,1980年代中國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由於兩岸產業結構差異,台商憑藉生產要素比較利益,在赴陸投資的同時,帶動對陸出口貿易成長,從1992年155.1億美元、出口占比14.8%,快速成長至2020年1,514.5億美元、占比創下43.8%峰點。雖2021年占比因疫情而略下降為42.3%,但對陸出口貿易金額仍達1,889.1億美元新高。

對中市場依賴深化

再者,雖去年「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比重下滑,但由於三角貿易毛利率升高,加上貿易量擴大,三角貿易淨收入升至354億美元新高;同時,因三角貿易淨收入大幅成長,使得去年經濟成長6.45%之中高達0.5個百分點是來自三角貿易之貢獻,意味台商將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並未因最近兩年台商回流而調整,無疑說明台灣經濟對中國市場依賴的深化。

畢竟,台灣受到市場規模狹小限制,透過出口貿易拓展,是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不二法則。因此,我們需要除了合理配置國家資源,降低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少數產業風險之外;另一方面,則是必須與時俱進加速產業升級,有效利用鄰近大國地理優勢,讓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威脅轉型為機會,如此始能促進台灣產業結構更加均衡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