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荷蘭可以,台灣沒有理由不行2022-12-01

[中時]

工商社論》荷蘭可以,台灣沒有理由不行

2022/12/01 工商時報 主筆室

今年2月,俄烏突如其來爆發戰爭迄今未熄,衝擊全球糧食及能源供應所延伸的通膨危機,加上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持續蔓延,讓各國經濟正迎接最嚴酷的寒流。在這些不利因素影響下,最近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經濟機構無不大幅下修美國、中國大陸、歐盟及日本等國家今明兩年經濟成長。

台灣經濟難以倖免,遭到此波寒流衝擊,不但出口金額受挫,而且外銷訂單呈現前所未有衰退,使得中研院、中經院等國內經濟機構更是先後調降今年成長預測,甚至對未來的展望頗為悲觀。尤其近年以來台灣經濟依賴於被稱譽為「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榮景,在各國採取補貼本土廠商政策競爭下,勢必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優勢造成威脅。

誠如彭博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在全球晶片供應短缺時,台灣經濟對微小電子元件的依賴反而不斷加深,導致經濟成長日益與電子零組配件產業的景氣,呈現密切連結,已逐漸顯示初期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現象,使得台灣經濟未來是否可能產生荷蘭病風險,已成為最近社會各界討論之焦點。

儘管稍早之前,中央銀行以台灣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出口年增率,與全球市場進口年增率之動向同步,而且傳統產業附加價值率不斷上升,並未造成競爭力下滑;近年台灣傳統產業較科技產業之薪資漲幅為低,反映其勞動需求減少,與荷蘭薪資上漲之病症不同;台灣各項產業出口表現,受全球需求變化影響,並非受到匯率走勢影響等數據為理由,說明台灣經濟與1960年代荷蘭經濟之狀況完全不同,並未呈現荷蘭病現象。

其實,許多學者專家曾經指出,台灣經濟過度傾斜依賴於「單一」或少數項目的產業結構型態,極易因全球環境急劇變化而陷入荷蘭病危機,建議借鏡新加坡、南韓,或是以色列、德國等國家發展模式,作為經濟轉型典範。然而,新加坡採取量身打造「圖利」特定產業模式,南韓以「跨業財團」為經濟主軸,以色列培育「高階中小企業創新」吸引頂尖科技公司設置研發中心模式,德國以「完善技職體系」構築堅強製造為經濟主軸,恐將難以讓台灣產業在喜歡追求短期利益的氛圍下複製成功。

雖先進國家典範並不完全適用台灣,但我們已經來到歷史交叉路口,面對未來經濟展望持續低迷、實質薪資所得陷入停滯,許多被引以為傲的產業不斷遭到新興國家迎頭趕上,經濟前途呈現茫然之下,台灣需要一個幅員規模接近、產業結構類似國家作為經濟轉型典範。在此同時,與其擔憂經濟可能陷入荷蘭病,不如借鏡荷蘭於面對經濟病症時,如何利用位置於歐陸前緣的優勢條件,從事製造兼具服務、農牧加入科技元素高值升級,配合歐陸第一大的鹿特丹港口及第四大之阿姆斯特丹機場利基,讓經濟擺脫荷蘭病成功轉型之發展經驗。

事實上,荷蘭製造業僅佔其GDP的2成,卻又以環境永續、城市治理為前提,同時以追求技術升級、設計創新為目標,開拓更具有競爭利基的產業,例如培育飛利浦(Philips)電子、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半導體設備、聯合利華(Unilever)消費品、安科智諾貝爾(Akzo Nobel)化學等全球著名跨國企業。比較台灣,雖已培育全球領先地位的晶片製造相關產業,卻同時因資源獨佔而犧牲其他產業資源合理配置。

至於在農牧業方面,雖荷蘭幅員狹小,但透過資本及技術密集打造花卉、酪農產品輸出,成為全球第二農業出口大國。反觀台灣,除了已享譽國際的蘭花,包括品質極優秀的水果、稻米、蔬菜等更是非常可觀,如果能夠加入科技元素,沒有理由不能成為促進經濟成長支柱之一,而是長期以來在農牧發展政策上缺乏前瞻思維,導致淪為需透過補貼始能生存地步。

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國內市場難以達到經濟規模,而荷蘭的產業發展背景類似,又能利用位於歐陸前緣的優勢條件,積極發展物流、運籌、石化、電子、綠能、農業輸出聞名世界。在全球中是適合台灣學習的典範,因此荷蘭可以,台灣沒有理由不行!尤其我們長期累積建立許多頗具有國際競爭條件的產業,加上位置於亞洲大陸前緣的樞紐,只要我們有決心推動,未來一定可以讓各類產業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