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戴肇洋:正視中日韓FTA發展及對台影響20200201

 

[觀察]

正視中日韓FTA發展及對台影響 

戴肇洋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在全球聚焦於中美貿易談判歷經波折,終於簽署《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同時,與東亞地區未來前景相關的第八回合「中日韓領袖高峰會」,於去(2019)年12月24日在四川成都圓滿落幕,此為揮別2019年之前中國十分重要的主場外交。

在中日韓領袖高峰會登場前,12月23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分別與日本及南韓領導人會談,除了肯定安倍晉三對維穩中日關係的決心外,也稱讚文在寅總統處理兩韓問題得當,此讓安倍特別表示,中日韓並非東漢末年魏蜀吳的三國鼎立,而是攜手共建「新的三國時代」。

雖然安倍所提出「新的三國時代」論述,頗令人玩味;但其背後所顯示的意義,卻值得觀察。在此次中日韓高峰會中,除簽署「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文件,透過多邊對話平台,消弭過去彼此所存在的歧見之外,在支持朝鮮半島廢除核武計畫上,也達成一致立場。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中日韓領袖共同宣示,未來將致力於維護自由貿易制度和遵循多邊主義,加強既有國際規則、支持改革世貿組織(WTO),以及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基礎上,加速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進而打造「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區域經濟整合。

三國加速推動經濟整合

很顯然地,此次中日韓高峰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加速推動三國經濟整合。依據統計顯示,目前中日韓三國經濟體人口接近16億、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GDP超過20兆美元、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貿易金額達到7,200億美元以上、約占全球貿易金額的六分之一,未來一旦達成整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

尤其,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威脅,中日韓三國經濟體透過聯盟整合除可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減少中美貿易爭端所延伸的衝擊外,亦可藉此重組產業供應生態體系,達到分散市場風險的作用。

換言之,近年中國經濟體快速崛起,在與美國經濟體形成「2G」狀態下,若能將日韓兩國納入「區域多邊主義」的行列,無形中即可添增與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抗衡的條件。

儘管,以經濟規模來看,東亞地區的中日韓、北美地區的美加墨和歐盟地區列為世界三大經濟板塊;然而,以內部貿易依存程度而言,目前歐洲約達60%,美加墨超過50%,中日韓僅有14%。由此可見,中日韓三國區域整合不見得能對全球經濟發揮影響力,也不太能對地區經濟提高其競爭力。

而且,面對目前全球經濟呈現低迷發展趨勢,在2018年12月《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以及2019年11月RCEP先後取得進展之後,中日韓對FTA的談判都各自以自己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

 台灣將更邊緣化、孤立化

儘管中日韓未來是否能順利建立自由貿易關係仍充滿變數;但讓台灣無法掉以輕心的是,中國是台灣近年以來投資、出口、貿易順差及發展潛力市場的最大地區,日本是台灣長期來引進產業技術的最大國,南韓是台灣在逐鹿全球市場始終難以擺脫的最大競爭國,中日韓FTA一旦完成簽署,對未來台灣經濟的發展無疑會雪上加霜,甚至對台灣貿易的布局亦將造成極嚴重威脅。

今年內RCEP即將完成簽署,若中日韓FTA加速進行談判而取得高度共識,台灣勢必會被排擠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也無法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則未來在貿易上所遭到的邊緣化、孤立化勢必更加嚴重。誠如最近中央銀行的研究報告所顯示,這已成為2020年後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實,不久之前台灣的智庫曾估算,如中日韓簽署FTA,台灣無論在GDP或在貿易上所遭到的損害,恐將超過亞太地區任何其他國家。

改善兩岸關係才能突破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位於東亞區域核心的台灣,並非沒有意識到區域經濟整合將為台灣帶來嚴重後果,且大多區域經濟整合都由中國大陸主導,台灣難以突破。尤其2016年5月之後,隨著兩岸關係僵化,加上「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和後續的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爭端機制談判皆停滯無法前進,更讓台灣的出口結構產生急劇變化。

整體而言,面對即將而來的RCEP衝擊,或中日韓FTA的簽署,其實台灣沒有任何其他選項。因此,台灣領導人唯有擺脫意識形態桎梏,積極化解兩岸關係糾葛,早日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組織,才能讓台灣避免對外貿易受到M型化的威脅,而整個經濟陷入全面衰退扁平化。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