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龐建國:「悶經濟」需要出路捲起韓風20181113

[中時]

 龐建國》「悶經濟」需要出路捲起韓風

2018年11月13日 19:31

龐建國(作者為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

韓風吹起,韓流來襲,韓國瑜旋風正從南台灣發威,形成一股席捲全台的氣勢。從去年8月身孤影單地落腳高雄,到如今橫掃網路、萬眾簇擁,韓國瑜的化不可能為可能,必然會在台灣選舉史上留下精彩一頁。

韓國瑜毫無疑問地是英雄造時勢的典範之一。他的人格特質和言語動作具有網紅魅力,藉由網路的傳播力道,突出個人形象,引領輿論風潮,是個人天賦和網路時代相得益彰的搭配,英雄橫空出世,有著因緣際會的巧合與必然。

韓國瑜慧眼識時勢

不過,再進一步觀察,韓國瑜的竄起,其實也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更貼切地說,就是勢原本已隱然成形,只是韓國瑜能夠慧眼識時勢,把問題挑出,把癥結點破,大膽地提出接地氣的對策,話講到了民眾的心坎裡,破竹之勢就此引動。這股勢是什麼?就是台灣的「悶經濟」需要有出路。

自從李登輝構建「去中國化」的「台灣主體性」,要求台灣企業「戒急用忍」以來,「親美、友日、遠中」就成了政治正確的緊箍咒,困住台灣朝野的思維。綠營執政固然不必說,即使是馬英九的時代,也受制於「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之類的說法,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上,遮遮掩掩、彆彆扭扭,不敢大開大闔。理不直、氣不壯的態度和論述,對抗不了「恐中」、「反中」的渲染,太陽花學運爆發和藍營丟失政權,可說其來有自。

但是,經濟規律不會隨著政治操弄轉彎,任何瞭解全球化之下區域整合態勢的人都曉得,台灣無法繞過大陸市場而獲得足夠的經濟成長動能,這是先天條件和後天形勢共同決定的格局。

先天條件方面,市場規模不夠大的台灣需要靠跨境產業分工和對外貿易來促進經濟成長。兩岸之間地理距離鄰近降低了運輸成本,語言文化相通減少了交易成本,大陸的市場規模提供了優勢互補與分工合作的廣大機遇。後天形勢方面,中國大陸基礎設施精進降低了運輸成本,政府行政效率減少了交易成本,迅猛的經濟成長釋放出強大消費能力。捨大陸,台灣經濟還有更好的出路嗎?

然而,扁政府出爾反爾,馬政府猶豫蹉跎,蔡政府逆勢而行,台灣經濟只能困在島上,鬱悶不堪。所以,當韓國瑜說「高雄又老又窮」,希望「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主張不受意識形態束縳地透過「南南合作」來拚經濟的時候,他戳穿了國王的新衣,破解了民進黨用政治綁架經濟的爛招,淺顯易懂地指出了高雄和台灣的經濟出路,因而掀起了風潮,塑造了時勢。韓國瑜是英雄識時勢,再因勢利導地開闢了旋乾轉坤的新局。

戳穿了國王的新衣

我們不曉得民進黨在選前還會出什麼奧步來阻擋韓流,但是,我們曉得,蔡政府如果不認真看待韓國瑜「拚經濟」的主張所指陳的事實,所反映的民心,不承認台灣無法繞過大陸找到足夠的成長動能,繼續玩意識形態「恐中」、「反中」的把戲,輸掉的將不只是民進黨的政權,還會輸掉台灣重振經濟的機遇,輸掉庶民百姓原本可以擁有的福祉。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