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從川普效應看台灣教改問題20161114

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川普當選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消息傳來,震驚全世界。不僅經濟受到波動,各國外交、軍事等部門,都急著四處徵詢後續影響。更多人質疑,為何美國人民會被說服,投票給他?

川普當選,關鍵之一,他能一語道出現今許多美國人心中之痛。他所跑過的地方,像底特律、匹茲堡等過去被譽為美國汽車王國的城市,因全球化浪潮影響,資本與工廠大量外移,造成許多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藍領階級失業,生活陷入困境。

川普當選可說符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到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變更必然引起政治、法律、教育等變更」。

美國社會不斷攀高失業率,許多生活在不安與貧窮邊緣的人們,根本無暇關心人權、性別平等以及全球化等議題。

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動機畫分為「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五個階段。人民基本溫飽都沒有解決,就不可能提升到政治精英所倡導的理想需求。

原民主黨參選人之一,曾橫掃全美選票的桑德斯,提出的左派理想,及「政府要反映普通民眾的利益,而不是反映億萬富翁階層的利益。」獲得大批青年與民眾的支持,但最後並未真正納入該黨的競選主軸之一。

從川普當選看台灣的教育改革,當政府一再提到如何落實十二年國教,如何適性揚才,如何改革升學制度,如何提升大學生國際觀,與解決高中課綱爭議,卻忽略了改革,是否看到台灣學童的基本需求?

例如很多成長在破碎家庭、處在偷竊等犯罪邊緣的小孩,他們的愛與關懷需求,是否獲得滿足?多年來實施的常態編班與入學考試通才的標準,是否真正看到學生的差異與需求?

個個孩子都花近十六年在學校,如此漫長的青春歲月裡,他們有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擁有道德觀?知道自己長大後的夢想?終日與網絡為舞的年輕族群,他們能從電玩、抓寶中找到什麼生活方向?我們的學校能否激發他們的想像與需求?

編制內的中小學教師,在教職生涯中,是否可以找到教育的志業,而非只是工作?他們能否回到教育的初衷,找到「得英才而教之」,與自我改進的動力?

家長是否缺乏教養的心力,以工作忙碌為藉口,將教養兒女的重責大任推給祖父母、學校、家教班,甚至外勞?整個社會究竟如何為孩子提供安全且具有挑戰的環境,而不是停留在過度保護,凡事以經費解決的思惟上。

川普的當選,除了讓人感到意外,更提醒當權者,如果政策沒有辦法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即使再漂亮的口號,仍然無濟於事。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