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2016年台灣高教大限如何解 20150917

[蘋果日報]20150917

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教育部長吳思華近日指出,明年台灣各大學新生總量將減少5萬人,從32萬人減為27萬人,讓原本就有招生困難的大學,更加雪上加霜。至於招不到學生的大學,並非品質不佳,而是受到1996年來高教快速膨脹所影響。另外,進入「後頂大」時代,吳部長更呼籲,每個學校都要發展自己的特色,而非只有少數學校是頂尖大學。

鬆綁產生鐘擺效應

然而在看到教育部於今年春發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重新整合規劃高等教育資源,鼓勵大專校院多元發展等政策,得知該方案依然沿用過去由教育部來「審查大學提出的創新轉型」等方式,沿用過去教育部掌管大學,「從上而下的競爭型計劃補助方式」的舊思維,不禁讓人憂心!
當年由教育部主導的教改政策,從1990年代教育鬆綁後,原是希望藉由政府解除管制與市場競爭機制,來激勵教育品質的提升,但實際運作後,教育鬆綁出現了所謂的「鐘擺效應」,高中職與大學校院的發展速度從以往的高度管制,走向幾乎難以控管、近乎放任的另一極端。尤其1990年代中期來大量的「五專改制大學、學院」,加上2000年以後為兌現總統「一縣一大學」政見,造成大學數量或學生人數出現前所未有的擴張,更加深了「廣設高中,影響高職」、「廣設大學,壓縮技職」等後遺症。
無獨有偶,近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取消自2013年以來希望由聯邦政府主導,建立一套高教評比系統。該計劃原打算將美國七千多所大學與學院逐一評分分類,以此標準來淘汰一些讓學生陷入高學貸負債,與就業前景薄弱的大學。但經過兩年激烈辯論後,歐巴馬放棄上述計劃,取而代之的是由聯邦提供一個具有可信度的網站,讓未來的所有大學生與家長可以上網搜尋,全美各大學平均的4年教育花費、學生畢業率以及畢業生日後工作的平均薪資等資訊。

彈性尋求突圍之道

儘管台美國情不同,但「解鈴人還是需要繫鈴人」,我國當務之急,除了恢復過去前經建會全國人力供需長期追蹤機制外,教育部與就業部門須及早建立各級學校數與科系等人才統計等大數據資料庫,從公立大學科系瘦身與退場機制建立起,檢討過去大學與相關科系過於擴張等趨勢,重新面對大學分層與產業搭配等議題 ,尤其必須調整過去以高科技產業中高耗能、高污染等偏頗的產業政策。透過更科學化、系統化與透明化的資訊,讓人民在選擇升學及就業間,有所依據。至於各大學的重組、改造與退場,政府必須改變過去以專案補助等從上而下的誘因方式,讓大學更有彈性地尋求突圍之道。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