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習近平經濟學 有魄力才能成功20160115

[旺報]20160115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之初提出「不出台刺激措施、去金融槓桿化及結構性改革」3大支柱;即財政與貨幣政策相互為用,以達到定向調控經濟成長目標,被稱為「李克強經濟學」;但兩年來遭遇不少瓶頸,如人民幣重貶、經濟陷入停滯與渾沌不安而引發全球性金融動盪。凸顯過去以貨幣及財政政策解決經濟問題的效益正在遞減。

2016年伊始,《人民日報》4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報導,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在中央工作會議及十三五規畫會議後,多次強調以供給側為改革新常態經濟之相關論述。文中聚焦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5大任務將做為下階段經濟改革與發展主軸,被稱為「習近平經濟學」。

進一步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促進產能有效化解,也要促進公共產品及服務供給。產能過剩是政策主導的後果,「去產能」勢在必行,習近平近期在重慶調研時,特別強調將透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促進產能過剩的有效化解。亦可觀察習近平2013年提倡的一帶一路大戰略,意在藉此向沿線國家輸出過多產能,以達互補及去化之一石二鳥策略。除此,也開始針對鋼鐵、煤礦等最嚴重企業開鍘,包括退場機制及總量管制措施齊頭並進。

「去庫存」則是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住房有效需求、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去槓桿化」方面,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各國致力去槓桿。大陸不僅地方債累積不退、影子銀行金額更是居高不下,金融危機有如箭在弦上。大陸央行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底,大陸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123兆人民幣,占GDP的193%;2015年增長速度稍緩,但去槓桿化勢在必行,推動利率市場化抑制過高槓桿亦有其必要。

但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化的「減法」過程中,可能帶來經濟下行壓力。有別於前者,補短板及降成本則是供給側改革的「加法」,針對當前經濟供需失衡問題,補足供應短板,並從質與量有效供給,進行產業升級及提升競爭力。然而,稅制及稅負務必大幅簡化及降低;唯有減輕企業成本負擔,政策才能奏效。

論者謂,真正的供給側改革包含經濟思維、政策哲學及經濟制度等3個層面,其實是一場革命、更是一場硬戰,但卻是習近平「中國夢」的實踐。坦然言,改革一直是大陸邁向經濟強國要走的路;也是經濟避免硬著陸必經途徑。在李克強經濟學面臨諸多挑戰之際,習近平經濟學能否振衰起蔽,端賴執行魄力。而與大陸貿易依存度相當高的台灣,在此改革浪潮下,對出口貿易勢必再度引發衝擊,尤應持續觀察並及早因應才是上策。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