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輝:中華文化普世價值機遇與挑戰[2013第四屆兩岸競爭力論壇]20130912

中華文化普世價值機遇與挑戰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  謝明輝

 

自二次大戰後,傳統硬權力爭霸在國際競爭的比重開始下降,由於科技與社會的發展,過去藉由軍事活動來擴張領土以增加文明實力的方式已不適用,競爭方式由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演進,範圍逐步擴大,從追求軍事霸權、經濟霸權到追求文化霸權。

網路的發達帶來了全球化,也革新了世界的運作,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考邏輯與行事價值,更拉近了文明間的距離。所拉近的距離,使得各文明的文化碰撞更為明顯,文化的競爭整合所產生的互動,產生了無數的矛盾衝突,也不斷在為文化做整合,逐漸形成一種全球的普世價值。

對中華文明來說,這將是一個既充滿著機遇,又充滿著挑戰的新世紀。現在,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香港、澳門,以華人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在經濟上陸續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文化上也逐漸重新煥發中華文化的活力。幾千萬海外華人在逐漸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也仍力求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色,並且在經濟上扮演著活躍的角色。在新世紀裡,中華文化既要有宏觀的“全球意識”,也要有深刻的“文化自覺”,才能在全球的普世價值中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從中華文化的競爭力角度出發,試圖說明中華文化在現代還剩下多少優勢?而中華文化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如果要提升中華文化競爭力要如何推動?希望藉由這些說明,能夠幫助身為當代中華文化能藉由加強文化競爭力,強化世界普世價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進而提昇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達到復興中華文化的目的。

一、軟權力與普世價值競爭

(一)軟權力的發展

過去工業社會所追求的軍事與經濟霸權屬於硬權力,那麼在全球化資訊社會所產生的文化霸權就屬於軟權力的範疇,軟權力又稱軟實力,最早出現在美國八十年代,由約瑟夫‧奈所提出,它與命令式的硬權力可說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通過製造情勢,而使他人主動接受某種價值觀念並模仿的能力。歷史上那些文明,像是古代的羅馬、波斯、阿拉伯、漢、唐,一直到近代的英、法、德、美、俄、西等眾多當代霸權,無一不是達到軟硬權力的巔峰,使週邊文化產生敬畏與崇拜,進而對其文化、制度及生活進行模仿,中心文化進而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一般來說,權力在政治學中是指一方根據需要來影響另一方的能力。單位或個人之間一旦進行交流,產生互相依賴便會形成關係,進而產生影響,便誕生權力結構。過去權力的使用經常包括勸說、威脅、強制與暴力的使用,也就是傳統的硬權力;而軟權力則是透過尊敬、模仿與崇拜等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別人服從。以近代美國來說,在冷戰結束後,其硬權力與軟權力皆達到頂峰,可以毫無顧慮作其想做的事,而駐紮在海外的美軍基地更成為了傳播美國文化的最佳媒介,因為基地給當地帶來美國式的流行文化,並將這種大眾文化傳而播之,從而打造美國的軟權力。

而軟權力傳入現代中國則是在九十年代,不過真正成為社會學術討論的顯學則是在這幾年,遍佈在學術討論與官方報刊之中,形成了一股所謂 「發展中華文化為根基的軟實力」的聲浪與熱潮。

軟實力可以大致分為下列幾個方面:

1.文化吸引力
當一個文明包含了普世價值,且促進了與他人共用的價值與利益,那該文明對於他人的文化吸引力就會增加,其範圍涵蓋語言、文學、習俗、傳統、社會行為、音樂、藝術與科學成就。

2.意識形態認同度

當一個文明所遵從的「理念」與「政治價值」受到他人肯定,其認同度就會提升,像是目前風行全球的民主、人權、自由與公正等意識。

3.國際規則與議題制定能力

當一個文明可通過「建立」與「主導」國際規範與議題,進而影響他人偏好與對該文化看法。

簡單來說,只要(1)核心文化和理念受到全球普遍認同;(2)擁有多數的傳播管道,對於問題的解釋具有話語權;(3)與國際社會的互動合作信譽高;就具有更多的軟權力。

(二)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作為全球化的文化重要顯學,華人學者常常將“普適價值”與“普世價值”兩個詞作為同義詞使用。這也許是因為人們認為這兩個詞不但讀音相同,而且意思相近,所以可以互換。

然而,從有關普世價值的各方論述中可以發現,這兩個詞在使用時會帶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環境背景與政治意圖,儘管它們各有各的用處,但在理解時卻必須進行明確的概念區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其間會涉及到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

例如「中華文化的普適價值」,意思是說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普遍適用性,即適用於全世界或全人類的價值。然而,由此類推,其他的民族也可能說他們民族的文化具有普遍適用性, 或適用於全世界或全人類的價值。換言之,在這種情況下,“普適價值”是指某一民族的文化具有普遍適用性、即適用於全世界或全人類的價值。進一步說,如果我們主張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如果我們不能說只有中華文化具有普適價值,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化都具有普適價值呢?這顯然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2008 年北京舉行「普世價值高端學術論壇」,會上大多數學者都認可並高度評價“普世價值”對於全球化社會的影響,以及對現代文明的發展重要意義。按照論壇組織者的說法, 這些價值包括“民主、自由、公平、正義、權利、博愛、環保、和平、和諧、慈善、慈悲、仁愛、人性、平等、寬容、科學、理性”等等。

顯然,這些價值是出自世界各族、各國、各種文化,但又不是某一個民族或某一種文化所特有、所獨具的,它們是當今全世界各國各族人民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普世價值”這個概念所強調的,就是全人類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理想;這些理念或理想是超越於民族界線之外,超越於民族分野之上的。就其已經蘊含在各種文化之內而言,可以將其比喻為各民族文化價值的公約數;就其實際包括了各民族文化的理想而言,又可將其比喻為各民族文化價值的公倍數。

看來,“普適價值”與“普世價值”,這兩個概念確實在使用環境中會各有側重,不可互換,盡管各有各的用處,但視角或立場、視野或境界,會有重大的區別。

(三)各文明文化對普世價值的競爭

全球化革新了世界的運作,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考邏輯與行事價值,更拉近了文明間的距離。所拉近的距離,使得各文明的文化碰撞更為明顯,文化的競爭整合所產生的互動,產生了無數的矛盾衝突,也不斷在為文化做整合,也逐漸產生了一種全球性的普世價值。

自二次大戰後,傳統硬權力爭霸在國際競爭的比重開始下降,由於科技與社會的進步,過去藉由軍事活動來擴張領土以增加文明實力的方式逐漸喪失效果,競爭方式由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演進,範圍逐步擴大,從追求軍事霸權、經濟霸權到追求文化霸權,也就是對世界普世價值的影響力。

文化產業是產生文化的直接手段,也是文化競爭普世價值比重的第一線,將文化進行生產、交換、消費進入市場體系,由市場來進行調節。由於資訊技術網路的進步,憑藉高科技、知識含量高與利潤高的優勢,文化產業迅速由歐美向全世界擴散,成為全球貿易中的重要領域,發展文化產業以優化產業結構也成了綜合競爭力的增長指標之一。

而文化價值則是影響文化產業興盛的關鍵因素,是指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支撐點,更是文明之間競爭普世價值影響力的合理性根據,像美國謀求全球霸權便是企圖讓世界認同其文化價值觀。當前文化價值的競爭最為明顯便是東西方文明的價值衝突,特別是近年來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發展快速,除了利用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外,人們發現東方文明價值也起了關鍵作用,像是重整體、重倫理與重節儉等觀念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除了東西方文明價值的對抗之外,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本身也存在著價值差異與競爭,例如美國與「歐洲」之間由於歷史和伊拉克戰爭等現實因素,東亞與東南亞的海權紛爭問題,這種差異、衝突和競爭表面化和擴大化了。可見全球化的文明競爭,貫穿了哪種文化價值觀更適合現代化進程,更能激發文化競爭力,更能取得世界主導地位,對全球普世價值產生影響的過程。

三、中華文化競爭力的根源

(一)獨特的民族性

文化來自於歷史,歷史來自文明,而文明源自於民族。文化可以說是民族對世界的認知與感受,沉澱著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沒有文化的文明必然滅亡。而文化又具有歷史傳承性,任何文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的,中華文化累積了5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因此保持民族性有助於維持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歸宿感。

在資訊社會中,藉由提升民族性來進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汲取合理思想內核,闡釋民族文化精神,以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可從下述兩方面著手:

(1)要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組織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

(2)對中華傳統文化優良的民族精神與社會美德,進行深入研究和闡發,並結合新的實踐不斷發揚光大。

(二)與時俱進的特性

歷史上出現不少輝煌的古代文明,但能持續到現代社會的可說是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與時俱進、求新求變,以至於從輝煌走向衰敗。文化對時代的敏感度以及彈性,是在文明歷史進程中延續傳承、繁榮發展的關鍵因素。中華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適應新的文化,卻又不失其民族性,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時代內涵,正是其能傳承五千多年的最好注解。

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中華文明也要實現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和重塑,形成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中華文化,方法如下:

(1)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的要求,致力於與普世價值的融合,像是平等、民主、自主、法治等順應歷史發展,反映時代價值的人文精神。

(2)清楚認識全球文化與中華文化發展的步調,敏銳發現社會變革的風氣之先,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的新變化,使文化發展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伐,使中華文化更好地適應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三)文化包容力強

文化的生命力強度來自於對外來文化的不斷吸收與融合的能力,也就是文化包容力,每個文明與文化都有各自的優勢與長處,而文化想要得到正常的發展,最終還是離不開文明間的相互交流合作,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學習與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華文明歷來是博彩眾長,相容並蓄的文化,廣泛地學習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成果,加以整合及融合,是豐富民族文化的基礎。借鑒世界文明優缺,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各種優點,促進文化體系更加豐富與完善。

在資訊技術進步的全球環境下,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更為方便快捷,中華文化應把握這個機遇,積極適應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新趨勢,建立具有民族性和開放性兼備的文化機制,加強對外文化交流,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積極學習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推進中華文化的長遠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四)充沛的文化活力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漫長的時間中,若中華文化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中華文化不斷地與周圍文化交流,從中獲取創新思想,開拓進取的歷史。

過去中華文化的發展,首先重視傳統文化的厚實基礎,取其精華,爾後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動力。簡單來說,「溫故知新」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徵、文化活力的泉源,惟有溫故,才能發展,惟有知新,才能不朽,是中華文化得以發展的永恆動力。

(五)現代中華文化的全球機遇與挑戰

1.中國在國際的崛起

自蘇聯解體後,美國主要敵人消失,中國升格為潛在對手。由於中國的崛起對於美國的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戰略方面,中國將對美國至關重要的利益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而伊斯蘭教文明與美國代表的西方文明紛爭,也使得美國對於儒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結盟的結果視為最大威脅。

2.中華文化是兩岸最大交集

儘管兩岸由於歷史發展產生了不同的發展,但是由於文化同質性高,因此從兩岸重新回復交往以來,中華文化成了處理兩岸關係的最佳手段,不管在私下還是公開場合,大陸無時不重申臺灣與大陸同屬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兩岸交往的文化比重也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兩岸問題上,不同於以往的強硬立場,大陸認為兩岸只有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瞭解交往,才有辦法徹底化解兩岸歷史問題。

3.持續的文化逆差

直至今日,儘管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文化流行開始對西方文化產生影響。但根據統計,世界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消息來自西方文明,西方媒體主宰了全球資訊的傳播娛樂,也就是說,東方文明迄今都還未能改善如此的文化逆境。

四、如何提昇中華文化對全球普世價值之影響

(一)正確處理全球文化與中華文化產生的衝擊

全球化使得文明間的距離變短,文化交流與衝突越來越頻繁,因此兩岸應以中華文化中相容並蓄的特點作為中華文化對普世價值影響力的基本理念。以美國來說,美國文化在經歷了美國文明的鼎盛時期後,已經遍及全球,但也開始受到其他文明的排斥,「文化真的能全球化嗎?」已經開始有學者提出質疑的聲音。

理論上,文化的整合,也就是文化全球化,必須先消除造成文化分野的各種環境條件,磨平各文明的歷史文化傳統,但點這非常困難,強迫文化的統一,也很容易引起文明間的猜忌與反彈,容易陷入固守自我文化的誤區。不管是「全球化」還是「固守」,其實都是否定了文化間的溝通管道,只會得到文化的排外與對抗。

因此,在這個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兩岸應持續大膽吸收其他文明先進經驗,特別是西方文明的生產傳播流通模式,以改善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才能逐步完善中華文化自我特色的傳播模式,提升文化競爭力。在此前提下,美國文化最大的散播管道─好萊塢、麥當勞與可口可樂,就不像洪水猛獸般可怕,只視為一個提供文化對話的管道。

(二)將中華文化輸出放在對外交流的首位

二十世紀初,魯迅針對當時中華文化的現況,以啟蒙為目的大力提倡「拿來主義」,也就是將其他文化進行大量輸入中國,這對中華文明的現代化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但隨著全球化到來,以文化為主的軟實力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賽場,中華文化應在不排斥其他文化的基礎下,將對全球的推廣放在發展首位。

想要在世界文化佔有一席之地,就是要將中華文化推廣到全球,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整理出來,要可持續發展地不斷送出,要使全球充分認是中華文化,並認同中華文明已重回平等對話的程度。將中華文明的文化價值觀、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向全球呈現與輻射,完善自身文化,進而提升文化認同,增加文化競爭力,提昇對全球普世價值的話語權。

而兩岸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在輸出中華文化時,必須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健全的生態環境。
與其他發達文明相比,近代中華文化發展的特點是在官方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中求生存,典型特徵是要求中華文化承擔難以負荷的意識型態,要求中華文化只能是根據主流文化來輸出。這事實上也就剝奪了中華文化的活力與多元性,當然並不是說中華文化應該要規避主流文化來弘揚,而是要讓中華文化在一個無幹預的狀態下去呈現。

2.中華文化資源的發掘與改造。

中華文化的發展絕對不可能是全盤西方化,因為這不符合上述所說的對話原則,不符合文化發展的多元性。每個文化的生成發展,都有其自身的歷史、社會與環境,可以整合消化,但全盤照抄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發展與改造中華文化,有效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成了提升中華文化競爭力的重大問題。

中華文化某些傳統本身的確需要必要的現代化轉化和改造來延展和煥發生命,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造的過程中,如何對人性、善惡、幸福等人類文化中具有共通性的東西進行特色化的理解與改造。像是韓國文化在全球的興起,就是因為除了對西方文化有益的吸納之外,還以自身富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傳統文化作為原料,在各方面進行了改造,進而受到全球的關注。

(三)積極進行廣泛且深度的交流

在中華文化弘揚全球的基礎下,兩岸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播效果與文化影響力:

1.加強與國際傳媒的合作。

過去過度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問題,成為了阻礙中華文化發展的一種巨大觀念與思想,當然也是阻礙過去中華文化向外輸出的主要瓶頸,但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加強與國際傳媒合作的迫切性與需要性,借助跨國傳媒的管道,可以大幅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的競爭力。

2.打造中華文化精品形象

對於進行改造後的文化商品,鼓勵與推動參與世界各類評獎、展覽及公演等活動,增加在全球文化市場的曝光率,推動中華文化與全球的交流和對話,也可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與感召力。

3.利用多種傳媒方式宣傳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還要利用各種傳媒管道,像是傳統的書籍、報紙、廣播、電視、電影媒介方式,也要利用網路向其他文明傳播中華文化,在加上中華文化在全球遍佈的華人網,可以有效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效應。

五、結語

(一)中華文化定位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化對對文明與文化的影響是重大的,文化成了主要的競爭賽場,各文明間衝突只會越來越激烈,為了避免衝突規模擴大到政治甚至是戰爭,文化共存成了全球最熱門的議題。

而各文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定會要求發展自身文化,因此文化多元的趨勢,已勢不可檔。而文化在各自發展過程中,與過去獨自發展的歷史不同,而是在一種不斷互動交流的環境下。因此,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跳脫成為文化霸權的舊有框架,致力於完善文化多元互動的格局。

目前全球最大的問題便是「和平」與「發展」,這正符合中華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而擴大到「和諧」與「中庸」的核心價值相同,儒家與道家思想更可以為這方面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因此,將中華文化以現代普世價值進行詮釋,去蕪存菁,有助於中華文化提升全球定位。

總而言之,百年來西方文化的進步與擴張,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不可忽視的壓力與挑戰,這也不斷提醒我們在不斷增強硬權力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對軟權力的培育與建設。任何文化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一次性解決人類社會發展所累積的一切問題,因此,在全球化社會下,中華文化必須以更開放的視野,勇於對話的思維來達到消化與融合的目的,這是時代付與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也是兩岸面對新型態國際競爭的不二選擇。

(二)兩岸對中華文化的責任與義務

過去60年中華文化在兩岸分治發展下,各有其擅場、各有其弱項。臺灣的中華文化保存;西方式民主的發展;民有、民治、民享完全落實;自由人權的尊重;自由氣息的抒發,都是值得稱許稱道的。但是,科學的發展,是遠遠落後於西方強國富國的。而大陸在科學的發展顯然突飛猛進。經濟的發展亦引起世人的關注。不過,大陸民主的發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現在的體制未來是否為全大陸人民滿意?還有待檢驗與觀察。

當人類跨人2l世紀,以資訊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社會以進步到一種基於知識、資訊和開放性的全球化經濟形態。新經濟現象的出現向人類文明和進步展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前景,但同時也全方位地衝擊著過去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秩序的各個層面。在這個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衝撞交融的特定歷史時期,兩岸應持續互補互助,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是兩岸不可卸下的責任與義務。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