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輝:兩岸共生與兩岸和平–既競爭又共生的關係20141210

[第三屆全球共生論壇論文輯]20141210

謝明輝(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

 

【摘要】

海峽兩岸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卻因近代中國內戰的緣故,造成海峽兩岸分治對立的局面,因此,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始終存在著競爭關係。但隨著台灣自由與民主化,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兩岸關係又出現新的依存進展。本文即分從經貿、政治,以及軍事外交等面向,對兩岸近期觀察的心得做一敘述,並從此一脈絡掌握兩岸既競爭又共生的關係,以提供未來兩岸開創共存共榮和平坦途的建議。

關鍵字:一視同仨、和恊共生、一中三憲

本文:

兩岸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卻因近代中國內戰的緣故,造成海峽兩岸分治對立的局面。在台灣海峽的這一頭是我們生活的台灣。台灣雖然只是一個面積約3萬6千平方公里的小島,地狹人稠,天然資源貧乏,先天上常遭受狂風暴雨與地震等天災肆虐,現實上還要面對國際政治的競爭與無情打壓。就像是航行在茫茫大海的一條船,時而風平浪靜,時而狂風巨浪,經受著大風大浪的考驗。但終究靠著國人同舟共濟的精神,駢手胝足、蓽路藍縷,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更締造了華人世界中第一個民主政權和平轉移的政治奇蹟。海峽的彼岸是中國大陸。今日的中國大陸不僅在2010年GDP首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到了2016年,中國大陸更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吳凱琳編譯,2013年)。不僅如此,象徵高端科技的航太領域,中國大陸的發展也令人咋舌。中國大陸是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發射載人航太飛行能力的國家、也是實現無人探測器降落月球表面的國家、更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今日「太空人」英文一詞,除了cosmonaut(前蘇聯的太空人)、astronaut(美國的太空人)之外,更新增了taikonaut(中國大陸的太空人),可見中國大陸航太實力的雄厚。

古詩有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隨著2005年「連胡會談」與2008年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後,已積極促進兩岸的經濟合作、建立國共兩黨定期溝通的平台,同時也納入台灣民眾關心參與國際活動的議題,例如: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即便目前的兩岸關係是兩岸分隔六十幾年來最好的時候,未來沒有退縮的理由,只能在此基礎上勇往向前。但海峽兩岸始終存在著既競爭又共生的關係,正如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所言,兩岸交流雖然是「先急後緩、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但實際的發展過程也會碰到「經中有政」。在兩岸經濟等各層面大幅展開交流之後,政治的對話勢必無法迴避。面對一個日益壯大的海峽彼岸,台灣絕不能置身事外、視而不見,而應採取更為靈活彈性的作法,利用大國間的角力,借力使力,爭取台灣的最大利益。以下分從經貿、政治,以及軍事外交等面向,對兩岸近期觀察的心得做一敘述,並提供未來兩岸開創共存共榮和平坦途的建議。

 

一、兩岸經貿的競爭與共生

曾幾何時,一直與香港、新加坡、南韓並肩而行的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已經被拋得遠遠的,台灣民眾每人平均年所得連續近十年輸給南韓,為「四小龍」之末。不僅如此,尤其當台灣周邊的區域,包含: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先進經濟體,以及寮國、緬甸等發展中國家,均已成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成員;馬來西亞、越南更加入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而「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即將於年底談判完成之時,台灣的國際經貿處境更形艱困,經濟地位更加邊緣化。凡此,都不是台灣各界所樂見的。台灣沒有鎖國的本錢,台灣過去的成功在於經貿,因此,當世界各國走向經濟整合的趨勢時,台灣只能比過去更加努力,想盡辦法與國際接軌。正如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所言,台灣最重要的是必須保持開放的經濟與貿易體制,不只要對中國大陸開放,還要跟區域國家做連結。但如果不先解決海峽兩岸所面臨的問題,台灣想要跟其他國家發展進一步關係將會面臨更大困難。換言之,兩岸關係好,對台灣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也有助益(林淑媛,2014)。

由於兩岸經貿頻繁,依賴日深,也引發了台灣內部部分人士,尤其是一些年輕族群,對於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感到憂心忡忡,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台灣內部基於這樣的疑慮,讓在野的民進黨能夠藉由不斷杯葛議事、霸占主席台等方式,阻擾兩岸服貿協議和兩岸協議及監督條例等的立法,而太陽花學運更將此一反兩岸經貿的意見推向高峰。現階段由於受到兩岸服貿協議懸而未決的影響,不僅拖累了貨貿協議的進程,也使得台灣與其他國家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恐將受阻。以今(2014)年1至7月台灣對大陸的出口為例,其出口額已出現衰退現象,跌幅達到9.2%,而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的佔有率也降到7.5%。但與此同時,美、歐、韓、日,以及東盟對大陸的出口卻都呈正成長(賴湘茹,2014)。當世界各國逐步走向區域經濟整合之時,台灣只是一個小島,經濟上高度仰賴國際貿易,因此,台灣必須走出去,融入全球自由經濟的體系之中才有未來。不論藍綠誰執政,最終都得面對此一危機,只因現在為國民黨執政,必須承擔此一重責大任。

關於此,麥可波特明確指出,中國大陸的國力永遠會比台灣強大,向來主張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也未排除對台灣動武,但選擇不與中國貿易,無法改變上述事實。比較務實的作法是藉由兩岸經貿協議的簽訂,讓台灣能與其他國家建立經貿協議。由於台灣是淺碟型經濟體,深受世界經濟影響,加強兩岸合作與簽訂相關協議更是一條嶄新的經濟活路,更是加速進入區域經濟合作夥伴的重要因素。以兩岸服貿協議為例,在建立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與制度化,以及拓展國際對外貿易關係上,扮演極關鍵重要角色。服貿本身雖非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充分及必要條件,但服貿通過的意義,除了顯示台灣的市場更加自由開放外,更可彰顯台灣加入區域合作的決心。台灣自2009 年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至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前,已開放161項服務業。雖然外界憂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台灣恐逐步香港化、房價與物價上漲、大陸人搶工作等問題,從實際層面來看,並未有如此現象產生,應是民眾恐中之疑慮與政府宣導不足所致。客觀來看,台灣並非香港,在整體經濟與產業政策上截然不同,香港對於大陸企業到港投資沒有設限,且允許勞工移民及大陸資金到香港購買房地產;反觀兩岸服貿協議並未允許大陸勞工來台工作與移民。而開放陸資來台灣購買房地產問題,台灣已於2002年開放陸資購買房地產,但在政府嚴格審查下,陸資來台買房地產僅140件左右,非如外界所傳壟斷房地產市場之現象(謝明輝,2014)。

中國大陸堪得上是當今世上最為廣大的消費市場,民間擁有的驚人消費力。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的台灣,正可借力使力,作為台灣經貿再成長與發展的一線生機。首先,除了藉由關稅的削除,以中國大陸為跳板,台灣貿易出口值可望大幅提升,進而帶動國內總產值提升,創造國內就業,並進一步強化我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地位,續保台灣在該區域的樞紐位置。其次,台灣也可以趁此機會加速國內產業的調整與升級,推動我國法規與國際接軌,營造經濟發展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吸引外資的投入,並增進其他國家與我進行經濟整合的意願。此外,今年大陸提出的全新戰略發展,也值得注意。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建構歐亞經濟一體化正逐步實現。透過交通運輸紐帶(歐亞高鐵、泛亞高鐵、中亞高鐵),連結中國各地從東到西與歐亞大陸各國經濟脈絡,加強中國經濟對外輻射,增加影響力。此外在金融議題上,大陸正積極建構華人資本市場,台灣對此應思索兩岸經濟戰略與金融對話及政策協調、建構兩岸監理平台、增加人民幣境外投資之配額與台北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共同建構華人資本市場都是台灣在兩岸合作的轉機。

二、兩岸政治的競爭與共生

持平而論,全球化的時代是兩岸共同生活的時代,從兩岸合作進程與全球化是有絕對的連帶關係。全球化是台灣的挑戰,台灣的全球化又與「兩岸連結」相關,因為全球化的框架是建立在各種FTA之上,一方面,台灣的全球化必定要包含中國大陸(如ECFA體系);另一方面,台灣的全球化(如加入各種FTA)亦必須建立在與中國大陸的互信之上。也就是說,台灣不可能實現一個「甩掉中國的全球化」,這是台灣躲不過的大形勢。全球化必然會有正面影響和負面衝擊,相對的兩岸合作與全球化帶來的矛盾的確透過兩岸服貿協易激化了台灣社會的衝突。但在全球化進程中,兩岸處於同一個戰線,都是發展中的經濟體,面對不利因素攜手共同克服方才是上策。相互內耗,則是下策。然則由於兩岸長期分離,雙方存在歷史上的障礙與制度上的差異。在經濟和政治的進程的不同調下,造成現實中的顯著落差,也成為反服貿之所以被高度政治化的原因之一(謝明輝,2014)。

今年3月雖然台灣政局出現太陽花學運的影響,但隨後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訪台,證明兩岸關係並沒有受到太多學運事件的衝擊。兩岸都認為要繼續努力來推動雙方的互動。而馬英九本人也曾多次表示,今年底北京APEC峰會會是「馬習會」的最佳場合(嚴思祺,2014)。一來既可以符合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以總統身分相見的期待;二來亦可以滿足對岸希望兩岸要在中國內部會面的要求。雙方本可藉此機會營造政治對話的和諧氛圍,開啟兩岸政經並行的歷史新頁。然因8月張顯耀共諜事件的影響,兩岸互信受到衝擊。由於張顯耀原為大陸委員會特任副主委、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祕書長,是我方與大陸談判協商的第一線要角,卻在突被拔官並遭指控洩漏機密,遂間接導致APEC「馬習會」破局。表面上看起來是負責兩岸事務的官員下台,但是不可忽視背後實際隱藏了美國對台施壓。換句話說,這是美「中」角力的結果,在這一輪的角力中,美佔上風,APEC「馬習會」確定告吹沒戲唱。

現階段兩岸關係與交流陷入暫時觀察期,從稍早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見台灣代表團體,大談「一國兩制」而非「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到近期由陸媒披露,台灣藉來台交流陸生爆出的間諜案,都在在透露出不尋常的訊息。而馬英九總統國慶談話提及「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堅定支持香港民眾為爭取特首普選的行動」等碰觸中共政策底限,若雙方依此持續下去,中間溫和的模糊地帶會受到壓縮,將使兩岸退回「敵我意識」的狀態,實已為兩岸關係敲響警鐘。馬英九總統自2008年執政,最引以為豪的兩岸關係,將停滯不進,前功盡棄。回顧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至今,短短六年多的時間,獲致許多重大成就,兩岸關係的發展已從破冰之旅朝向以和平發展為基調的路線前進,開啟了兩岸關係六十多年以來嶄新的一頁。開放陸客來台,促使國內觀光市場大幅成長。2011年6月兩岸正式開通自由行,至今年8月大陸旅客赴台自由行再增十個城市,合計達到36個城市(李鴻典,2014年),總計來台人數更已突破147萬人次,單以8月為例,大陸赴台自由行人數已達11萬以上人次。同時,兩岸間每周雙向航班數量由去年670班,增加到現在的828班,定期航點增加至64個,雙向人員交流1,000萬人次的目標指日可待。未來兩年預估會有1千多億新台幣投資在旅館興建,增加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後續更將開放陸客來台理財,可望帶來新的資金、商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稅收。而ECFA的簽訂更是開啟了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契機,也為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建構了一條黃金發展的道路。不僅改變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地位,也激勵國內外企業以台灣做為營運中心的信心。

隨著中國大陸的高速發展,兩岸實力愈加不對稱,雙方關係將因磁吸而更推向統獨光譜中的統一一端。但台灣內部藍綠、朝野、世代之間的差異,也促使認同出現紛擾。馬英九總統對於兩岸的主張只維持「不統、不獨、不武」新三不政策,對於攸關我國未來前途欠缺開創性和進取性的論述。身為國家領導人不能僅是消極的告訴人民「不要」什麼,更應該積極擘劃願景,提供清楚明晰的努力方向。現階段馬英九總統首要做的第一步是退而求其次,先補強已經出現的裂痕,委派前副總統蕭萬長擔任我方領袖代表,並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郁琦一同出使APEC,盡力修補兩岸因服貿貨協議延宕、張顯耀共諜事件等的影響,重新彌補兩岸互信,將傷害降到最低。其次,兩岸仍應簽署「永久和平協議」作為具有憲法層次與高度的「文件」,確定兩岸現階段與未來開展的政治定位。其中的關鍵在於「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意即彼此保證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但同時保證尊重各自的憲政治權。理由在於「反對分離」符合中華民國憲法,而「兩岸分治」則是政治現況。這正是「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所提出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主張。「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結構,是透過雙方建立的一個統合機制,讓兩岸可以在部分政策與事務上採取「共同治理」。這對於兩岸政府之間的交流可以截長補短,共同為兩岸民眾創造福祉。因此,海峽兩岸若能在「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基礎上簽署永久和平協議,成為一份雙方都必須遵守的「憲法」性文件。在此架構下,彼此相互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又能相互尊重彼此的治權,兩岸不再是誰吃掉誰的零和遊戲(張亞中,2014)。

三、兩岸軍事的競爭與共生

兩岸過去長期以來的軍事對抗,隨著雙方之間人員往來、經貿與文教交流等活動頻繁,軍事衝突與威脅恫嚇漸減。但由於中國大陸的日漸壯大,也引發了亞洲周邊國家以及美國強權的憂心,使得東海與南海情勢風雨欲來。首先,在東亞關係上的競逐,自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中國大陸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至近期日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等事件,東海的緊張情勢似乎日漸升溫。在中國大陸逐漸形成區域強權的趨勢下,基於領土主權議題事涉中方的國家核心利益,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東海區域勢力版圖勢必重組,將不再如過往以美國主導的形勢一般。面對政經勢力崛起的中國大陸,台灣除了持續推動兩岸關係朝向建設性的方向發展外,身為東海關鍵戰略地位的台灣,也應該極力避免東海區域戰事的發生。因為東海局勢的背後牽涉多方勢力的角力,東海若有戰事,台灣將會直接面臨一個兩難的窘境與險地。首先,中日戰事正好提供了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的機會,共軍或許會藉此趁機出兵攻打台灣;其次,面對釣魚台的主權,台灣無法迴避,不論參戰與否,都將危及台灣民眾的權益與安全;最後,台灣在絕對無法脫身的情況下,勢必得選邊站,是要選擇兩岸共同出兵,還是要與美、日站在同一陣線,都將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對此,馬英九總統提出五點「東海和平倡議」,可以作為謀求和平發展的態度與作法,包括:(一)相關各方應自我克制,不升高對立行動;(二)擱置爭議,不放棄對話溝通;(三)遵守國際法,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四)尋求共識,研定東海行為準則;(五)建立機制,合作開發東海資源。換句話說,倡議內容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一方面可以讓夾在大國之間求生存的台灣獲得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維持東海區域的和平穩定、經濟進步繁榮、海洋生態永續發展。其次,對於南海主權,我國態度明確,依據憲法並堅持以南海11段線時的國際法規範。未來將會擴建太平島成為海空軍基地,但不會與對岸進行合作。

軍事乃是外交的延伸,外交應先於軍事。台灣的外交空間取決於兩岸關係的好壞。馬英九總統的「活路外交」正是建立在兩岸以「對話」代替「對抗」的雙邊互信基礎上,打破過去兩岸「開支票」的烽火外交模式。但兩岸關係的改善,又直接牽動台、美、日等多邊關係的變化。台灣在美、日與中國大陸對峙的夾縫中求生存,必須在改善兩岸關係的同時,也要能夠取得美、日各方勢力的平衡,其中分寸的拿捏,著實考驗著政府高層的政治智慧。馬英九自2008年擔任總統以來,採取「親美、和中、友日」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去年台日漁業協議的達成,就顯露出台灣與中、美、日三角關係中借力使力的痕跡,讓多年的談判終致成功。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未來勢必得持續深化與中國大陸的合作,但也務必保持與美日關係的同步增長,繼續維持三方勢力的均衡,以確保台灣的利益。因此,未來有關兩岸軍事互信,甚至國際共同參與、經濟金融等的協議,均可以透過上述所提議之兩岸第三憲來進行,以確實完成「兩岸和平協議」的簽訂,進而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為當前台灣政局注入活水,替兩岸關係開創用續發展的另一新頁。

小結

台灣必須走出去,這是台灣2300萬人的期待。而台灣走出去,不可能面對一個「屏除中國大陸的全球化環境」。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同根同源,盤根32

 

錯節。面對台灣內部我們必須凝聚共識,對於兩岸關係更要有新的思路。為能追求兩岸的平發展與繁榮共生,可以由「一視同仨」的觀念出發,進而創造「和恊共生」的契機。對於台灣內部來說,朝野各黨派或藍綠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屬於相對於「仨」的「仁」。這是一種基於親緣、地緣互閉的自己人、小圈子世界,代表「你」和「我」。但是現在要更進一步提倡「一視同仨」,其中的「仨」則將範圍拉大,跨越「你」、「我」範疇走出去,突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她、它、祂)、他中有你的網絡關係。因此,放大格局,從台灣內部跨出去,可以和對岸的中國大陸交流對接應創造一種「和恊共生」的關係。這種關係將不僅是「言語」上的「和」,更是「心」與「力」的「和」,超越言語,進而融心,為兩岸的共生與和平搭起和恊的橋樑(錢宏,2014)。

現今的兩岸已截然不同,彼此認知的差距在快速縮小,對和平與穩定的追求已成為兩岸的共識。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錢和物、人員、技術和知識的跨國、跨區、跨兩岸交流,將更加頻繁,歷史的障礙只會越來越少。中國大陸的大國崛起,不論是對於台灣還是全球都具有龐大的磁吸效應。因此,也引發台灣內部部分人士的恐慌,認為這是一種致命的吸引力。但換個角度思考,對於同文同種的台灣來說,正可借力使力。台灣的開創精神、民主價值,以及多元包容都是我們面對兩岸關係最好的利器,不僅可以作為台灣再成長與發展的一線生機,使兩岸連結與全球化發生正向關聯,也可以幫助中國大陸朝向具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真正大國的路上前進。這種既競爭又共生的關係實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最佳寫照,也是未來台海兩岸和平發展的關鍵力量。

接下來兩岸關係迫切需要關注的是台灣內部的選舉因素,首當其衝的是今年「九合一選舉」,這場選戰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年底的選舉結果將會直接牽動後年總統大選的勝負,而總統大選後由誰當家作主,勢必會對兩岸關係推展的進程產生重大影響。進一步來說,若2016年總統大選仍由國民黨取得勝利、繼續執政,則兩岸政策可保連續性,兩岸關係應不至於有太大變化。但若是由民進黨勝出,政黨再次輪替,則中國大陸應該會採取「停、看、聽」的態度,觀察民進黨是否願意概括承受國民黨主張的「九二共識」,以確保兩岸關係的不倒退。是以年底「九合一選舉」與2016年總統大選,將會決定兩岸既競爭又共生的關係,會朝向光譜上更競爭還是更加共生的一端做改變,實在值得持續關注。

參考資料:

吳凱琳編譯,2013年3月25日,「取代美國!2016年中國成第一大經濟體」,天下雜誌,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986

李鴻典,2014年7月18日,「兩岸觀光圓桌會議:陸客來台自由行再增10個城市」,NOWnews生活中心,網址:http://www.nownews.com/n/2014/07/18/1328674

林淑媛,2014年,10月24日,「波特:兩岸關係對台至關重要」,中央社,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10245008-1.aspx

錢宏,2014年10月1日,「簡述『一視同仨,和恊共生』」,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05be30102v2ba.html

張亞中,2014年8月25日,「兩岸關係應如何走」,台灣競爭力論壇張亞中教授全球巡迴演講記者會,網址:http://tc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view=article&id=5449:20140825&catid=215:2011-10-05-02-44-37&Itemid=821

賴湘茹,2014年10月29日,「優勢消?台對陸出口年減6%」,工商時報,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9000096-260203

嚴思祺,2014年10月8日,「『馬習會』破局 蕭萬長出席APEC領袖會」,BBC中文網,網址: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4/

10/141008_taiwan_apec

謝明輝,2014年9月3日,「台灣向前行-台灣最大核心共識」,台灣競爭力論壇2014台灣競爭力高峰,網址:http://tc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view=article&id=5465:2014-20140903&catid=80:public&Itemid=587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