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輝:台灣向前行-台灣最大核心共識20140903

[2014台灣競爭力高峰會]20140903

謝明輝(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執行長)

2014年至今台灣可謂是經歷了極為不平靜的時期,從3月的太陽花學運、5月的北捷隨機殺人事件、7月的澎湖空難與高雄氣爆事件等,導致人心惶惶、社會不安。台灣地狹人稠,位處颱風地震帶,長期要面對狂風暴雨與地震等天災肆虐,但一直以來,國人秉持著同舟共濟的精神,一一度過難關。然而目前台灣面對的不僅是天災,還有國際與全球化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與社會正喪失了這股安定民心的力量。這股安心的力量不向外求,必須透過凝聚台灣2300萬人的共識,避免價值的混亂、拒絕政黨的惡鬥、不再陷入意識形態鬥爭的泥淖、重啟政府與人民間的信任,找回台灣人們應有且必須堅持的共識。爰此,可就台灣當前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以及威脅(Threat)進行分析,尋覓台灣發展的利基,繼續向前行。

一、在台灣具有的優勢方面:

台灣的人才與人力資源相對質優與充裕,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台灣每千就業人口中的研究人員數穩定成長,年平均成長率為8.3%,高於日、韓、英等國。尤其在高等教育人力素質方面,台灣亦具有相當的優勢,每年有近30萬以上的專科或大學以上畢業生,可以充份供應各工商業界的人力需求。據調查,台灣勞動人口中有四成五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而且相較於台灣周邊區域,我國在物價的穩定和消費的能力上都表現不錯。依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PPP)編算結果,2011年台灣由於相對物價水準排名全球106名,相對低廉的物價使得購買力提高,PPP計算所算得的每人GDP達39,059美元,超越日、韓,位居全球第二十七名,比2005年上升一名。這些正是台灣最大的競爭優勢,也是來到台灣必須看到人文的、環保的、宗教的、民主的,美食與美景等五個台灣的基礎所在。

二、在台灣所處的劣勢方面:

台灣先天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後天保有優越的人文素質和民主制度,使得蕞爾小島的台灣能夠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政府政策與執行力效率不佳,國際化的腳步緩慢,以及台灣內部社群活躍,民權與環保意識高漲,社會充滿了各式抗爭,導致各產業加速外移,產能萎縮,不僅使得留守在台的業者生產成本大增,經營困難,更遑論外資對於來台投資的裹足不前。根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資料顯示,2011年台灣吸引外資竟然是全球倒數第二,資本流入甚至是「負20億」美元,落後北韓,只高於非洲的安哥拉。2012年外資的投資也只有55億6000萬美元,不只遠低於競爭對手南韓的163億美元,甚至連泰國、越南、印尼都比不上。然而台灣社會仍未醒悟,朝野各黨派始終持續無謂的內耗與空轉,使得台灣的競爭優勢逐漸消蝕,暴露出台灣的劣勢和短處。

三、在台灣具有的機會方面:

中國大陸民間所擁有的驚人消費力,真堪得上是當今世上最為廣大的消費市場。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的台灣,正可借力使力,作為台灣經貿再成長與發展的一線生機。首先,除了藉由關稅的削除,以中國大陸為跳板,台灣貿易出口值可望大幅提升,進而帶動國內總產值提升,創造國內就業,並進一步強化我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地位,續保台灣在該區域的樞紐位置。其次,台灣也可以趁此機會加速國內產業的調整與升級,推動我國法規與國際接軌,營造經濟發展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吸引外資的投入,並增進其他國家與我進行經濟整合的意願。

四、在台灣面臨的威脅方面:

現今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等國家急起直追,甚至超前趕上,已然對台灣各產業的競爭威脅大增。截至2014 年5月上旬,全球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已有379個,區域經濟整合已然成為新趨勢。然而攸關台灣對外開放的兩岸服貿與貨貿協議,直至今日卻仍無法走出對立的爭議。兩岸服貿一直懸而未決,台灣與其他國家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恐皆受阻。正當台灣周邊的國家,包含: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先進經濟體,以及寮國、緬甸等發展中國家均已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成員;馬來西亞、越南更加入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而在「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即將於年底談判完成之時,台灣的國際經貿處境也更形艱困,台灣的經濟地位更形邊緣化。

從上述SWOT的分析,可以為台灣謀求以下四大共識,為台灣向前行提供建言。

一、重建政府與人民的信任共識

常常聽到人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來台灣必須看到五個台灣,包括人文的台灣、環保的台灣、宗教的台灣、民主的台灣,美食與美景的台灣。這給外國旅客留下台灣的五個印象正是台灣價值共識的展現。我們必須面對是目前台灣面臨價值的混亂與鬥爭,正逐漸破壞這台灣引以為傲的風景。318太陽花學運雖已落幕,正也體現台灣公民的崛起與民主的精神,但是整體318學運的風潮,並非只是單純的反服貿與支持服貿的對抗,其中更涉及台灣內部政治、世代、政黨、社會、國家安全等多重因素。青年學運所點出的,也正是反黑箱決策、反核、反世代剝削、反低薪、反貧富差距等訴求,更隱含了年輕人的不安與恐中情節。階級的對立使長期建立的台灣價值變成矛盾與撕裂。台灣必須在政黨惡鬥中與社會衝突中尋求新的契機,重啟政府與人民的信任與溝通管道,建立新的制度,解決現有困境,安定社會。以服貿為例,政府應重新評估台灣服務業發展的整體戰略。政府對服務業總是防弊重於興利,限制多於鼓勵,甚至許多服務業的發展沒有明確的策動機關。政府缺乏溝通與相關配套作法,可能造成弱勢企業缺乏救濟方式,造成弱勢企業與勞工面臨生存壓力,這也形成社會與民間對服貿協議多有疑慮,以致形成此次政府與社會的衝突僵持不下,無法早日達成共識解決爭議。

二、兩岸經濟合作的共識

兩岸和平的發展與合作是國際上肯定的一大典範,屏除統獨等議題,兩岸在和平發展中的各項交流已是不可避面之趨勢。台灣是淺碟型經濟體,深受世界經濟影響,加強兩岸合作與簽訂相關協議更是一條嶄新的經濟活路,更是加速進入區域經濟合作夥伴的重要因素。以兩岸服貿協議為例,在建立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與制度化,以及拓展國際對外貿易關係上,扮演極關鍵重要角色;服貿雖非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充分及必要條件。但服貿通過,除了顯示台灣的市場更加自由開放外,更可彰顯台灣加入區域合作的決心。台灣自2009 年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至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前,已開放161項服務業。外界憂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台灣恐逐步香港化、房價與物價上漲、大陸人搶工作等問題,從實際層面來看,並未有如此現象產生,應是民眾恐中之疑慮與政府宣導不足所致。客觀來看,台灣並非香港,在整體經濟與產業政策上截然不同,香港對於大陸企業到港投資沒有設限,且允許勞工移民及大陸資金到香港購買房地產;反觀兩岸服貿協議並未允許大陸勞工來台工作與移民。而開放陸資來台灣購買房地產問題,台灣已於2002年開放陸資購買房地產,但在政府嚴格審查下,陸資來台買房地產僅140件左右,非如外界所傳壟斷房地產市場之現象。

此外,今年大陸提出的全新戰略發展,也值得注意。習近平提出的一絲一路,建構歐亞經濟一體化正逐步實現。透過交通運輸紐帶(歐亞高鐵、泛亞高鐵、中亞高鐵),連結中國各地從東到西與歐亞大陸各國經濟脈絡,加強中國經濟對外輻射,增加影響力。此外在金融議題上,大陸正積極建構華人資本市場,台灣對此應思索兩岸經濟戰略與金融對話及政策協調、建構兩岸監理平台、增加人民幣境外投資之配額與台北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共同建構華人資本市場都是台灣在兩岸合作的轉機。

三、區域競爭力的共識

面對亞太區域經濟加速整合,兩岸經貿的深化與台灣對外經貿空間的開拓應該齊頭並進。未來不論是兩岸經貿的深化,貨品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或是產業合作的協商,或是台灣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乃至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等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已經與美國、歐盟、東協、印度等主要貿易夥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而且開放程度都非常顯著,而且正在與中國及日本進行談判。南韓對中國大陸出口已於2004年超越對美出口;自中國大陸進口商品也於2007年正式超越美國,中國儼然成為南韓最重要之貿易夥伴。然南韓政府雖視中國為重要自由貿易簽訂國外,除了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外,其間仍與美國、歐盟、紐澳、新加坡等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僅是多國貿易協定之其中之一。並企圖整合日本成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將自由貿易觸角延伸至各主要貿易國家。面對此國際競爭,台灣除了必須搶在《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之前盡速通過《服貿協議》的表決及後續協議之簽署,把握先機搶佔中國大陸龐大市場。

處今日之勢,全世界都以極快的速度在洽談FTA,累積至今將近380個;反觀台灣,加計中美洲5國FTA、ECFA早收清單、台星ASTEP、台紐ANZTEC下,台灣出口亦僅有9.69%貿易值涵蓋在零關稅FTA範圍中。韓國自1999年和智利展開第一個FTA協商,2004年生效後,正式開啟了韓國FTA的快攻時代。如今已和48國簽署了12個FTA,其出口貿易值涵蓋率約36.11%。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14年全球貿易便利指數報告,台灣出口貿易關稅稅率在全球排名為136名,遠低於韓國的55名;一旦中日韓完成FTA簽署並生效,則台灣對外貿易額可能減損168億美元,實質GDP將減少百分之1.15%。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除為爭取台灣的國際經貿空間及地位,也直接影響金融貨幣合作的問題。在區域金融及貨幣合作的領域中,已運行多年的東協加三貨幣互換機制(清邁協定),我國遲遲無法加入。長久下來,已明顯阻礙我國提升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因此,台灣必須加速與其他國家洽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甚至持續協商TPP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多方自由貿易協定,方能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永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四、全球化競合的共識

全球化現象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甚至已滲入我們的生活中,跨國企業進駐台灣、熟悉外來文化、使用外國商品都與全球化經貿的連動息息相關。過去台灣的經濟奇蹟,靠的是對外開放的政策以及企業向外開疆闢土的精神辛苦取得,也是我們在全球化下的浪潮合作打拼出來的成果。對外開放、與全世界做生意,是台灣經濟的根基。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盛行的當下,台灣已經沒有本錢再虛耗下去,更沒有道理走回頭路,放棄辛苦打造的根基,而將自身鎖在島國之內卻沾沾自喜。若台灣成為硬殼式的鎖國社會,最終必使台灣變成全球經濟市場中,一個汪洋中的孤島。我們都知道台灣對外依存度高達85%以上在孤島的情境下,我們將會喪失全球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機會。

持平而論,全球化的時代是兩岸共同生活的時代,從兩岸合作進程與全球化是有絕對的連帶關係。全球化是台灣的挑戰,台灣的全球化又與“兩岸連結”相關,因為全球化的框架是建立在各種FTA之上,一方面,台灣的全球化必定要包含中國大陸(如ECFA體系);另一方面,台灣的全球化(如加入各種FTA)亦必須建立在與中國大陸的互信之上。這就是說,台灣不可能實現一個“甩掉中國的全球化”,這也是台灣躲不過的大形勢。全球化必然會有正面影響和負面衝擊,相對的兩岸合作與全球化帶來的矛盾的確透過兩岸服貿協易激化了台灣社會的衝突。但在全球化進程中,兩岸處於同一個戰線,都是發展中的經濟體,面對不利因素攜手共同克服方才是上策。相互內耗,則是下策。然則由於兩岸長期分離,兩岸存在歷史障礙。經濟和政治進程的不同,造成現實中的差距。這是反服貿之所以被高度政治化的部分原因。但現今的兩岸已截然不同,彼此認知的差距在快速縮小,對和平與穩定的追求已成為兩岸的共識。全球化進程中,錢和物、人員、技術和知識的跨國、跨區、跨兩岸交流,將更加頻繁,歷史的障礙只會越來越少。兩岸目前透過ECFA、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把經濟共同體變成現實。目前來看,許多兩岸合作方案與制度的建立、如何形成共同利益的載體、構建共同發展的框架,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兩岸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年人的奮鬥與實際參與,這都不是「懶人包」裡的紙上談兵可以變化出來的。

台灣若不能站穩全球化的腳步,必然在經濟上更依賴中國大陸。在兩岸合作上必須要有一戰略性的思考,因此,兩岸連結雖只是台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一塊拼圖,但若少了這一塊拼圖,就拼不上TPP及RCEP,也就拼不成台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全景。其實,台灣的生存處境可能比許多人想像的更要凶險。因為,即使進入了TPP及RCEP,台灣也未必能在開放的競爭中保持不敗;但若因陷於內鬥而無法進入區域結盟,台灣的前景必更趨悲觀。台灣必須努力的是:使兩岸連結與全球化發生正向的關聯,而不使兩岸連結成為全球化的負面因素。然而,要在台灣藍綠“統獨”的內鬥下破壞兩岸關係易如吹灰,但要使兩岸關係在“台灣全球化”上產生正向關聯卻是個艱難的工程。

結論:台灣向前走的核心共識

台灣不可能面對一個“屏除中國大陸的全球化現象”,台灣可以對全世界開放,豈能不對中國大陸開放?相對於此,中國大陸自己也有其“全球化生存戰略”的考量;亦即,它對台灣開放市場,也須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市場,所以台灣與大陸市場上是與其他經濟體處於競爭地位,並非全然的合作讓利。此外,兩岸經貿關係的法制化,有利於軟化兩岸政治連結,並加強兩岸政治互信基礎;若秉持鎖國態度,煽動反開放、反自由化的民粹情緒必將關閉台灣面對全球化的生存的道路。面對兩岸ECFA、服貿協議以及未來貨品貿易協議,應秉持開放謹慎的態度,而非一味內鬥阻擋。未來若開放程度更大的區域貿易協議,若持續引發台灣內部分歧,那緊接而來的就將面臨“台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破局,使台灣陷入絕境。

台灣必須走出去,這是台灣2300萬人的期待,台灣的開創精神、民主價值及多元包容都是我們面對全球化最好的利器。面對台灣內部我們必須凝聚共識,勇敢的面對兩岸關係的思路與全球化的挑戰。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