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輝:臺灣應如何因應大陸產能過剩衝擊20140118

[海峽商業]2014.01

臺灣應如何因應大陸產能過剩衝擊

謝明輝(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
大陸“產能過剩”日益惡化
大陸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發表了未來的經濟改革藍圖,但要能落實六十條規劃,涉及到諸多利益團體,必有段艱深且漫長的陣痛期。儘管目前經濟發展一切都融穩定,未來改革方向也夠明確,過去為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所產生的潛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一但改革成為引爆的導火索,別說未來的發展方向了,甚至還會傷筋動骨,動搖大陸改革以來的根本。
在諸多問題中,以產能過剩是最為可怕的,甚至能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自大陸改革成功後,經濟從短缺轉變為過剩的情況,每當新的決策團隊上任,都對產能過剩頭痛不已。從李鵬上任後的“關停並轉”到朱鎔基把成百上千萬的工人“下崗”,甚至到溫家寶登臺拿民營鋼鐵廠“鐵本”開刀。這些政策都彰顯了大陸對於“產能過剩”問題的重視。
此次新接班的習李團隊也在講產能過剩,雖然還沒出手整治,這並不表示產能過剩問題得到舒緩,由於之前為因應金融海嘯所進行的“四萬億”大投資,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更為嚴重。據調查指出,在接受訪問的大陸企業中,已經越來越多企業認知到目前產能過剩問題“非常嚴重”。那為何產能過剩問題無法得到舒緩呢?正因為大陸以世界工廠自居後,相當多的產業不停做強做大,拼的就是產業間的亞洲第一或全球第二,像是鋼鐵與汽車產業,在這種心態下,產能過剩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也因此,治理產能過剩絕對成為大陸經濟改革重要方向,成為宏觀調控下一段的焦點。而如何治理產能過剩,可以相信的是新任決策團隊絕不能走過去截流之路,再行“關、停、並、轉”,極可能有兩手因應,一手以財稅政策間接干預,另一手放手讓企業退出市場,對大陸過去過度膨脹的經濟進行“雜質淬煉”。

臺灣產業發展重心需改變
過去臺灣對大陸出口以電子產品、精密儀器、化學品及塑橡膠製品等為主的製造業,但大陸與臺灣出口關聯度高的部分產業,2013年1月到8月平均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均明顯下滑,可以說大陸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影響到臺灣出口力道。由於近年臺灣貿易高度依賴大陸,因此當拉力一減弱,便會對臺灣景氣造成重大衝擊。
以大陸家電業來說,2008年大陸為減緩金融海嘯的影響,開始轉型內需市場,所推動“家電下鄉”政策,使家電業者在政策上獲得重大支持,加上市場需求支持,開始持續擴大產能,加上後來歐美景氣的短暫復蘇,為大陸家電業者帶來一度的繁榮。但由於家電產品壽命較長,在不斷擴大產能“下鄉”的趨勢下,趨於飽和,加上2012年歐美景氣再度衰退,使得大陸家電業者近兩年面臨產品滯銷的窘境。且還要數年後,大陸才會再興起新一波的家電換機潮。家電產品的滯銷亦對臺灣帶來衝擊,包括終端消費產品價格競爭的壓力變大,自臺灣進口中間零元件的需求亦逐漸下降。
自發生金融風暴以來,大陸就尋求轉型,積極擺脫過往的投資成長模式,雖然大陸今年第二季投資對國內生產毛額(GDP)貢獻度仍高,但內涵已轉變,這便影響到與臺灣出口關聯度較高的製造業。雖然全球景氣可望持續復蘇,但強度不大,而目前臺灣經濟發展受制於內需不強、薪資不漲與投資率不振等現實因素,使得景氣的復蘇也是不盡人意,儘管臺灣提出了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構想要來突破困境,但不從結構上作改變,示範區能帶來的效果也將會大打折扣。
面臨著大陸產能過剩惡化的不利條件,臺灣應該改變過去以製造業前進大陸的方式,改以協助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前進大陸,才能擺脫因製造業出口受影響所導致景氣低迷的泥淖。但製造業也並非一點生存空間都無,以原物料產業來看,雖面臨大陸產能過剩的威脅,但由於大陸中間原物料產業生產水準仍不高,產品多屬技術層次較低的產品,臺灣應往高值化發展,與大陸進行產品區隔,才能有效因應大陸低價產品的衝擊。以消費產品產業來看,更應重視通路與服務的發展,結合臺灣服務業優勢,在大陸過剩產能衝擊中取得生存條件。

服務產業必須再度進化
臺灣服務業的精緻之美,來自于臺灣缺乏廣大市場,因而衍生出專精且深度的做事風格,也就是“小題大做”,能夠將簡單的東西,像是一杯豆漿、一杯奶茶,做成一個事業,不像大陸企業大規模、大開發,用很大的資源去做一些很粗略的概念。但也由於市場限制,使得品牌無法充分伸展,在兩岸經貿日趨開放的大環境下,全部前進到大陸市場也是很自然的演變。
大陸市場日新月異,因此首要改變的便是對於“速度”的認知,既然要快,就必須懂得借力使力,否則永遠趕不上,這包括引進外部資金,或結合他人資源。再來便是“廣度”的複製,除了錢以外,還要考慮人力資源,或者修正商業模式,探討快速複製的可行性,加速拓展的腳步。最後便是“高度”的規劃,也就是要有長期的願景,臺灣在這方面較為落後,企業不敢做長期的規劃,陷在眼前的框框,看不見未來的市場。
兩岸經貿交流早已邁入了投資的新階段,大陸企業紛紛前來入股臺灣的公司,特別是對臺灣的服務業情有獨鍾,在臺灣投資服務業,在臺灣發展,甚至將其拓展回大陸市場。臺灣自己更應該把握此等良機。但由於兩岸的先天條件差異,使得企業間對市場發展的看法,從高度、廣度到速度上,落差都很大,因此臺灣服務業必須在既有優勢上繼續提升,才能在即將面臨巨大變革的大陸市場中站穩腳跟。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