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從國際政經角度看兩岸經貿20160401

戴肇洋(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旺報]20160401

未來四年長期與大陸之關係存在情結的政黨取得完全執政,雖總統當選人蔡英文表示,將會依據其所聲明的四項原則處理兩岸關係,但未來對陸經濟政策是否調整,令人憂心。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無論藉由市場分工,或者透過技術合作,在經濟具有「後發」優勢,以及勞動性生產力解放下,吸引許多台商前往投資,不但是台灣對外投資金額最多地區,而且為對外出口貿易比重最大市場,使得台灣很自然地被磁吸為投資與貿易夥伴。

在實務上,兩岸互動往來屬於經濟性活動,卻又因兩岸政治性存在特殊關係,而無法迴避其政治意涵。就此而言,在處理兩岸經濟政策時,如果能夠將其納入國際關係分析之中的「國際政治經濟理論」作為基礎,似乎是較佳的選擇。許多學者專家研究發現,全球化、區域化潮流推波助瀾之下,跨國企業在經營區域供應體系上,已經從之前的少數分散節點,利用技術、投資、訂單國際移轉做法,推動具有直接投資特性的供應體系與多層架構的國際產業聚落之整合,進行其經營區域供應體系重組。

其中,在東亞區域重組過程中,逐漸發展以大陸為製造或服務中心所形成的貿易與資本合作之產銷網絡,無形之中,讓大陸台商利用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的機會,逐漸擴大對大陸產業之依賴。

面對已難以擺脫的兩岸經濟關係發展趨勢,以及將可能扭轉未來大陸經濟結構的十三五規劃實施之下,如果採取產品供應體系布局,檢視國際經濟活動的「全球價值鏈結」和「東亞產銷網絡」分析,作為探討臺灣因應大陸經濟發展趨勢與對外貿易政策方向之理論依據,可以從整體發展布局中,抽出與兩岸經濟關係較為密切的部份,以及其對臺灣經濟造成的影響,進而從發展方向中找尋機會,分析發展趨勢及對臺商經營衍生的威脅。

受到市場規模、地理距離、文化鑲嵌與路線依賴等因素限制,在大陸實施十三五規劃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實力的同時,已將對台經濟政策納入規劃全球經濟戰略架構布局的一環,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一帶一路與構築東亞生產鏈等,可以看出端倪。

因此,未來不論是否政權再度輪替,在處理兩岸經濟互動交流上,若能從國際政治經濟的思維切入,將可化解兩岸關係所存在之矛盾,同時以務實的態度思考趨吉避凶之道,採取順勢而為作法,減少人為障礙,訂定與時俱進政策。尤其更加需要暢通兩岸之間生產要素流通交換,降低兩岸經濟往來合作交易成本。否則,在大陸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戰略布局步伐中,台灣極有可能因一時政治錯覺、誤判,而陷入經濟邊緣化、孤立化危機。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