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振興小微企業才有小康社會

[旺報]20160314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大陸今年兩會最重要的任務,是審議十三五規劃的初稿,亦即從2016年至2020年,在整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上,透過技術與制度創新,提高質量與效益,於2020年中共建黨百年時,全面建立小康社會,以達到邁入先進國家之林的願景其中,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將成為其達到目標最重要之引擎。。

大陸未來五年產業結構轉型與否,除了是經濟創新發展、持續中高成長的前提,以及為社會脫貧均富、落實文明改革之基礎之外,也是解決「貧窮線」以下的七千餘萬民眾脫貧,難度頗高的「硬骨頭」挑戰。

亦即大陸若要產業結構轉型,必須扶植長期以來被忽略具有創造就業與增加所得的小微企業發展,才是核心之關鍵。其可從兩個層面加以論述:

其一、從經濟成長的層面觀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雖大陸在促進經濟成長策略上從過去外需型調整為內需型,而且在十三五規劃中更進一步建立擴大內需消費成長機制,以因應未來國際經濟之急遽變化;但擴大內需消費路線需要提高民眾,尤其是龐大農民的收入作為基礎。

換句話說,過去10餘年大陸經濟持續相當幅度成長;不過,許多屬於國有企業投資公共基礎建設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模式。亦即國企以「制高」條件壟斷經濟活動,干預個體企業生存空間,同時利用權力進行分配資源,進而獨佔市場利益,使得產業結構呈現傾斜發展,形成「國進民退」現象,所以需要構築具有增加就業機會與提高所得水準的小微企業發展之環境,藉以邁入小康社會,進而達到擴大內需消費。

其二、從社會發展的層面觀察: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雖以經濟成長的路線達到國家轉型目標,但卻又無法在其架構內,解決社會體制改革問題。其實,大陸領導高層瞭解持續經濟成長,是推動社會體制改革的前提,所以從十二五規劃起,特別將涉及社會體制改革的增加民眾所得收入與合理分配,作為追求目標。

亦即大陸在政策思維上,需要從過去透過國有企業擴張,拓展海外市場,以增加外需拉抬經濟成長模式,轉型為扶植小微企業發展,提高所得收入,以深耕內需促進經濟成長模式,逐步推動最不易的社會體制改革,如此始能消弭貧富不均,漸進邁入小康社會,進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很顯然地,大陸未來若要建立小康社會,則需徹底調整以往過度重視追求GDP成長的思維,以及扭轉長期以來受到忽略「國進民退」之現象,藉由扶植小微企業發展增加所得水準,滿足民眾生活基本需求。亦即讓改革開放30餘年以來得來不易的成果,並非被少數特殊利益人士獨佔,而是由擴大全體民眾共同分享,如此始能達到藏富於民,進而擺脫中等所得陷阱。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