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小英能再造產業春天?

[中國時報]20160314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台灣出口創下連續13個月衰退,去年GDP成長「保一」落空;至於今年GDP成長,最近主計總處也下修為1.47%,其低迷僅次於金融風暴期間的狀況,經濟形勢相當險峻。

面對台灣經濟陷入危機,新科總統蔡英文以「產業立國」為經濟政策核心,於春節後從南到北開始「產業之旅」,廣泛徵詢綠色能源、國防、智慧精密機械、資通信物聯網、生技醫療等業者意見,希望透過「堆柴火救經濟」思維,以落實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為創新點燃火苗,希望藉此改善企業利潤,提高勞工薪資,俾讓台灣經濟早日解「悶」脫「困」。

新政府所主導規劃的「特定產業」,雖部分項目是台灣產業的競爭優勢,並無不可;但部分領域過度高估所具備的發展條件,難以在全球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而且在思維上似乎未能擺脫過去五十餘年以來以「大量」、「規模」來選擇產業發展。

筆者有所疑慮的是,新政府在配置公共資源方向上,並非從「橫向功能別」以自由競爭模式,促進整體產業所延伸的包括:節能減碳、連鎖價植、增加就業、群聚效益、技術蓄積、軟體運籌整合發展,而是從「縱向產業別」以主導規劃模式,推動特定產業各自發展,未來是否重蹈政府早期所推動的汽車、生技或近年所投入的兩兆、雙星等產業發展覆轍,甚至成為政府包袱教訓,值得加以深思。

坦然言之,在市場經濟體系下,台灣產業所迫切需要的是整體之創新,同時透過投資引導創新,這些力量並非掌握在政府,而是蓄積於民間。尤其近年在財政赤字偏高的壓力下,政府可以操作的政策工具已經不多。

在全球景氣不佳環境下,政府與其投入過度公共資源,採取「縱向產業別」主導規劃「特定產業」發展,不如致力鬆綁不合時宜法規,以營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空間,同時改善產業發展條件,以提供友善親和的經營環境,讓民間蓄積的創新力量能夠充分發揮,促進整體產業從「橫向功能別」中,不斷創新提高產業加值,進而形塑競爭優勢。唯有如此,台灣產業始能百花齊放,再造春天。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