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年金改革把餅做大 要靠競爭機制20160823

[中國時報]20160823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從6月23日以來,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已經舉辦第9次會議,然而大家所看到的大多是對立跟爭吵,加上談話性節目的推波助瀾,社會的對立與矛盾也在快速升溫。如何解決問題,需要建設性的意見。

我在上次的專欄提到以主權基金的觀念來操作年金基金,提高報酬率。這是從管理面來進行。挪威、愛爾蘭等國家,或美國有不少州的退休基金都如此在做。本文要談的是從需求面來產生年金的制度性競爭,以競爭帶來效率,提高報酬率,另方面減輕政府的負擔。

我要問一個問題,此次大費周章的改革之後就能保證一勞永逸?以後就不會再有破產的問題?如果再面臨入不敷出,是否還要再一次地面臨撕裂危機,來進行這種「偉大」的改革?

目前的這種制度,我們賦予政府太多的責任,所有的軍、公、教、勞保、農保等基金,全部是政府在管理。一位科員,可能就要負責幾百億的基金管理。繳年金的人,沒有選擇權,就只能聽天由命地接受各基金操作的結果。所有績效及責任都在政府,這樣的設計難保日後再出問題。

美國的制度比較沒有這些問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值得參考。他們民間的退休金制度大致可以分成三層。第一層是國家社會安全法案要求從薪水固定提撥的社會安全稅(Social Security Tax)。是強制保障,也是社會安全制度的底層。

第二層是公司主持的退休金計畫。原則上可分為兩大類,「固定福利的退休金計畫」(Defined Benefit Plan),或「固定撥入的投資型退休金計畫」(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政府不干涉。

第三層就是401(k)計畫。美國政府為了鼓勵人民提前規畫退休準備,於1981年修法通過國稅條例第401(k)條,政府提供稅負誘因,讓企業、勞工及金融機構三方自行規畫退休金。該計畫需由雇主向政府申請設立,挑選合作的金融業者,員工每月提撥一定比例的薪水至個人退休金專戶,並依個人喜好選擇投資標的,據統計目前平均每個員工的選擇商品多達19種。

由於個人退休專戶必須自負盈虧,政府也少去投資收益不佳可能造成的財政支出負擔。同時,擴展了金融業者的業務市場,因制度上是由雇主挑選合作之金融業者,在市場機制的競爭下,退休金的操作績效通常不會太差。

而對於勞工來說,雖然必須自行承擔投資風險,但民間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資報酬率一般比由政府官僚負責好上許多,且由於退休金投資期間相當長,一般說來賠錢的機率不高。加上政府提供稅負減免的措施,薪資所得15%以內的提撥金額可以免除當年的所得稅申報,等到提領時再納入課稅,由於老年人的稅負優惠額度較高,因此順利吸引民眾增提退休金,達到自行籌措退休金之政策目的。

在401(k)計畫的成功推動下,目前超過30萬家企業申請該計畫,有6成接近退休的家庭都有401(k)帳戶。這已成為民間企業主流的退休金制度。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引進「競爭」的機制,與傳統退休金的操作不同,401(k)計畫可投資的商品更多。配合美國資本市場過去30年快速的成長,各式各樣的創新金融商品,不僅讓專業經理人更能發揮所長,勞工可以依喜好選擇商品,更重要的是,在市場的競爭之下,投資績效好的金融機構能獲得更多的資金與獲利,形成良性循環。

準此,我們建議年金改革的目標應要將「競爭」思維納入。首先,建立個人退休專戶機制,民眾與企業所繳納的保費及退休金,全部都納入該帳戶,員工除了可以隨時查詢帳戶餘額,更重要的是,有些部分要能自行選擇資產管理公司或是投資的金融商品,一方面讓民眾提早規畫退休金,另一方面透過專業經理人、金融商品選擇,用競爭提升效率。

其次,要大幅開放專業機構進入。政府設立明確的條件,只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或資產管理公司,就能設計、規畫投資商品提供選擇,同時並應要求定期公開操作績效,作為民眾選擇的依據。

競爭帶來效率,可以創造最大的福利,這是經濟學的ABC。我們期望這次的年金改革不是只有砍福利,而是能夠做些制度上的根本翻新,做成長治久安的制度設計。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