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提升競爭力,不必怕美豬進口20160112

[中國時報]20160112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辯論會中提到,將考慮依日、韓標準開放美國豬肉。這點可能是未來TPP談判不得不面臨的條件,我們應小心對付。因為誠如農委會陳保基主委向來的說明:我國不反對美豬,而且早在2000年就開始進口美豬,我們該反對的是含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瘦肉精的美豬。

4年前,因美牛瘦肉精解禁問題,引發豬農擔憂衝擊到國內養豬產業,而走上街頭抗爭。最後在農委會提出「牛豬分離」原則下,禁止含瘦肉精美豬進口,落實保護養豬產業的政策,解除國內豬農疑慮。然4年後,為爭取台灣加入TPP,美豬開放議題再度搬上檯面,引起關注。

 其主要原因在於國人與日、韓飲食習慣不同。以2014年國人平均豬肉消費量為34公斤,約占國內肉類總消費量50%左右,高於日本及南韓人民每年豬肉15及24公斤的需求量。且考量國人大量食用豬內臟,例如產婦坐月子食用麻油腰花、鄉下燉豬心當補品,基於國人的飲食安全,不宜貿然開放。另外,含瘦肉精豬肉的成本比一般豬肉低1成,若開放美豬進口勢必嚴重衝擊到農業產值第1的養豬產業,這方面的衝擊也不可謂不小。

我們應了解,加入TPP對小型開放經濟型的台灣非常重要。其實不只美豬,其他對我國農業可能的衝擊,還包括全面取消關稅、非關稅措施及補貼措施等其他挑戰。根據經濟部公布之影響評估報告,市場開放將導致國外便宜農產品大量進口。「農產及其加工業」是加入TPP後受衝擊最明顯的產業,總產值估計約減少近20億美元,幅度減少7.37%,總就業人數估計約減少1萬6000多人次,幅度減少3.22%。

這些衝擊,不是沒解。這幾年為面對經貿自由化之趨勢,其實政府已改變過去重視防禦性措施的作法,透過農業加值創新,培育青年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及發揮資源整合綜效等措施,將台灣農業從「生產型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

首先,在農業加值創新方面,政府提出推動「農業生產力4.0策略」,選定三大領航產業,分別是生技農產業、精緻農產業,以及精準農產業,其概念主要是結合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將資通訊與工程科技技術導入農業,提升生產效率,例如於2014年1月1日成立農業科技研究院,選定動物疫苗、飼料添加物、生物農藥、檢測檢驗技術、石斑魚模場及觀賞魚與周邊產品等6項潛力亮點產業,有助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加值運用,提高附加價值。

同時,為建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食安信心,建立農產品生產追溯雲端服務,利用巨量資料定期更新與追蹤產品來源流向,並提供給政府部門與消費者共同運用,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之信賴感。

其次,為培育青年返鄉從農,政府於2015年3月建置「青年農民創業入口網」一站式查詢服務,分為「農糧、漁業、畜牧、休閒」4項產業,在創業資源方面說明資金協助,並提供線上200位專家群回覆青年農民碰到的疑難雜症;並針對資金籌措問題,持續辦理推動「青年從農創業貸款」,2015年更特別宣布給予最高500萬元為期3年的零利率利息補貼,減緩貸款初期還款壓力。積極鼓勵青年及農家後繼者從事農業經營,將優質的人力資源引入農業,創造農業活水。

至於在調整產業結構上,政府於2013年1月落實調整耕作制度,變更過去1年2期的休耕補助,改以1年1期補助,另一期的補助費用則是改為「轉作補貼」,鼓勵休耕地復耕種植進口替代、外銷潛力作物及地區特產或有機作物等。截至2014年第二期作,休耕面積已由20萬公頃降為10公頃。不僅因活化休耕地增加農業產值,創造就業機會,更維護我國糧食安全,一箭雙鵰。

因此,政府未來應該重視農業競爭力,擬定農業因應策略,調整產業結構,以提升台灣農業之附加價值,用來降低農業所遭受之衝擊。

最後關於含瘦肉精的美豬,在可能還是得開放下,最好的策略就是消費者不買。我們應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及產地標示,打造國內豬肉優質品牌,創造產品之特性及差異性,則將無懼於進口美豬之威脅。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