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台商回台投資熱潮的現實與反思20200612

[中時]
觀念平台-台商回台投資熱潮的現實與反思

2020/06/12 工商時報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若美中貿易爭端是引發台商回台投資的導火線,則新冠疫情擴散蔓延,是否可能是加速台商回台投資之催化劑,讓台灣藉此利用台商資源翻轉為全球產業供應鏈整合者,進而提升國際經濟地位,成為最近國內許多學者專家論述的議題,或是各類媒體輿論報導之焦點。

事實而言,自從前年美中引發貿易爭端之後,以大型企業為主的第一階供應商扮演領銜引擎角色,先行回台投資,同時發揮母雞效應,帶動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第二階、第三階、第四階供應商持續回台投資,重新打造產業鏈結構,讓台灣從產業鏈再度布局的選項中,逐漸轉型為資源供應的整合者,以擺脫產業供應斷鏈之威脅。

此一現象,先從投資金額來看,政府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等三大方案,截至6月上旬資料統計顯示,共計核准521家、承諾投資金額達到1兆193億元。此外,再就專案貸款金額來說,截至4月下旬的資料統計顯示,申請貸款206件、核貸204件,申請貸款金額2,074.5億、核貸金額為2,043.3億元。

倘若加上八大行庫填補國發基金提供購置廠辦自辦專案,申請貸款498件,申請貸款金額504億元,八大行庫辦理台商貸款金額已經突破2,500億元。

無庸置疑,過去兩年以來政府協助台商回台投資提供簡便行政程序,積極解決土地、融資和勞工等生產資源取得問題,使得落實投資金額從去年兩千億元至今年預估三千億元以上,占全年GDP 19兆元的1.7%,不但讓產業景氣能夠維穩,而且讓經濟在逆勢環境中持續成長。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台商回台投資所延伸的購置廠辦需求,已成為支撐國內房地市場的動能。

雖此波台商回台投資熱潮,極有機會讓台灣藉此翻轉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整合者,進而提升國際經濟地位;但在此同時,檢視引發台商回台投資熱潮背後可以發現,並非透過政府前瞻政策的規劃,而是因應外在環境現實之選擇。不過,更加無法忽略的是,在迎接台商回台投資熱潮的同時,卻又衍生許多頗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首先,如何突破產業發展結構薄弱限制。值此美中貿易爭端稍歇,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漸緩,面對未來全球產業呈現前所未有急劇變化之下,政府除了協助遭受衝擊產業渡過難關之外,是否真正掌握台灣產業發展長期所存在的結構薄弱限制,同時針對需求缺口進行盤點,藉此重新調整布局。

亦即未來台灣產業在發展策略上,必須捨棄「短暫型、煙火式」思維,而是需要從中、長期的角度前瞻上位策略進行部署,如此始能讓台灣的經濟體質脫胎換骨。
其次,如何協助廠商擺脫降低成本迷失。過去台灣許多廠商在國際市場上難以有效持續競爭優勢,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是,無法擺脫傳統追求降低成本製造思維,導致不易透過創造自有品牌提高附加價值,使得台灣從21世紀初期起陷入「所得成長停滯」。

亦即目前台灣產業並不需要以追求比較利益的台商回台投資,造成台灣持續淪落「平庸型低附加價值經濟」掙扎,而是迫切需要轉型朝向「創新型高附加價值經濟」生根。

再者,如何輔導從業員工精進高端技能。不論是之前推動的「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抑或是最近拍板定案的「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其目的是在希望藉此打造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以及發展成為全球高端科技研發中心。
雖這些宏觀構想可以加速台灣產業轉型,但值此高齡少子趨勢,加上技職教育體系崩解之下,未來如何輔導既有從業員工持續精進高端技能,藉以填補落實此一政策目標所需要的高階專業人力。

另一方面,如何落實正義提高勞動報酬占比。依據全國工商普查資料統計顯示,105年勞動生產力157萬元,較前次100年的139萬元、增加13.1%,雖同一期間每人平均勞動報酬從57萬元提高為63萬元、增加9.4%,但勞動報酬占GDP之比重則是從41.7%下滑至40.3%。

此一現象,其實隱含勞工並未合理獲致與生產力成長相互匹配的勞動報酬,亦即在期待台商回台投資高端科技產業創造高薪就業機會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落實正義,讓更多民眾共同享受經濟發展果實,此乃是真正發揮台商回台投資價值之所在。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