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社論」肯定台灣競爭力論壇幸福大調查—- 兼籌並顧提升施政滿意度與民眾幸福感[工商時報]20131116

[工商時報]20131116

 

由台灣競爭力論壇與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共同主辦的「2013台灣幸福大調查」,本周一舉辦「台灣十大幸福城市頒獎典禮」。獲獎的地方縣市依序為金門、連江、新竹、花蓮、苗栗、澎湖、台東、彰化、南投及屏東等十個縣。他們是經由艾普羅民調公司,在全台各縣市完成高達1萬6千9百54份有效樣本中脫穎而出。而更重要的是,排名前十大的縣市並未包括資源豐厚的五都,顯示在地民眾對於是否幸福的感受,與各該地方政府經費預算是否充裕並沒有必然關聯;同時也凸顯了光是追求GDP的成長,未必能帶給民眾真正的幸福。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根據此份調查資料,所做的進一步分析,無疑更具有意義,並能反射出與時下透過藍綠政客或媒體名嘴質詢挑剔之間的重大落差。譬如透過全台各縣市的普查,台灣民眾對於當前整體經濟狀況感到滿意者為剛好過半的51%,略高於不滿意者的46%。

但在其他的相關數據上,則與時下的觀感印象有相當落差,如有高達八成五以上的台灣民眾在整體人際關係上感到滿意,有近八成民眾對於整體居住品質感到滿意,有超過七成五的民眾滿意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況,並有近六成的民眾對未來發展感到樂觀。

除了做縣市民眾幸福感的調查之外,該項大調查也同時進行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綜合起來金馬外島不論是在「經濟狀況」、「人際關係」、「居住品質」、「健康狀況」及「未來發展樂觀度」等分項中,都是名列前茅,總體的民眾幸福感也就較都會型的地區為高。而在首長施政滿意度的排名上,民進黨籍縣市首長多排在前段,排名在後的縣市則以國民黨籍者居多。此外,由於幸福感與施政滿意度的指標並不相同,因此比對各縣市在此兩大領域的排名表現,則是呈現對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與幸福城市的排名之間並無強烈的相關性。

進一步分析這些調查數據的意含,我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項的觀察:

第一、各地方縣市民眾對於是否幸福的切身感應,明顯高於透過日常媒體報導所反射台灣一無是處、民不聊生的印象。這其間的巨大落差,一定程度說明了「沉默的大多數」的真實感受,與政客、名嘴局部擴大個案偏失,甚至無限上綱所串成的假象間的重大落差。當然,主政者不宜因為「沉默大眾」偏高的幸福感而自我感覺良好,喪失改革進步的動能。但是政客、名嘴舖天蓋地、無日無之的攻訐、挑剔,既不符比例原則,現實上更可能產生暈染效應,導致因負面報導而使台灣陷入惡性循環的窠臼。

第二、在界定怎樣才叫幸福的論辯中,傳統上總是以GDP的高低為唯一指標,但是專家學者業已指出,當GDP提升到一定門檻後,GDP的持續增長未必會帶來更多的幸福。以近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全球因為貧富差距擴大、人際關係疏離、資源耗竭、環境汙染等衝擊,促使各國反思一向奉為圭臬的經濟成長至上的價值觀,從而嘗試轉向建構「綠色國民所得」指標。不過,改變觀念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大陸為例,從1978年結束十年文革,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以來,歷經連續35年的GDP耀眼成長,十八大以後的「習李領導班子」,反覆宣稱今後將擺脫對GDP的迷思,改以調結構、穩增長為施政主軸,但成效如何仍待觀察。而台灣的經濟改革開放走在大陸前面,早已陷入GDP成長瓶頸,今後的施政如不向提升民眾的幸福感轉型,不只將治絲益棼,連帶恐怕還將讓現有的民眾高幸福感淪為陪葬品。

第三、從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與幸福城市排名缺乏必然關聯,恰好可以印證地方縣市首長的施政作為因為與民眾息息相關,「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只要勤政愛民,提高滿意度並非難事。但是要讓民眾提高幸福感,則非可立竿見影,更非資源多、經費足就可以買到。民眾滿意度的增長,有賴長期累積,這就考驗縣市首長在短暫任期內除了要繳出施政滿意度的好成績之外,是否也有代代相傳積累的視野和胸襟。

而在地方事務之上,當國主政者,毋寧更需要有足夠的視野和胸襟,才能讓施政滿意度與全民幸福感競榮吐秀,而不是為了爭奪政權而兩敗俱傷,讓全民成為最大輸家。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