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源:支持度低 更應力促馬習會[旺報]20131120

林金源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國家認同是目前台灣所有問題中的重中之重。許多公共政策以及政治風氣都與認同有關。想用「擱置爭議」或「保持現狀」解決認同問題者,不但鴕鳥,甚且是把未爆彈越埋越深。

台灣競爭力論壇與艾普羅合作發布的民調指出:民眾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者88%,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57%。這與我個人認知有些距離。如果對中華民族與對中國的認同這麼高的話,綠營一定很緊張,必有大動作。但目前為止,他們似乎沒有甚麼反應。

相較而言,1992年以來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所作的民調顯示,民眾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就低很多。兩種民調的問法不同,答案也就不同。政大的民調給予四種選項:自認是中國人、台灣人、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無回應。艾普羅則問:您認為自己是不是「中國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政大民調(2013-6月)為3.6%。如果把「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加進來則為39.9%。這些都低於艾普羅57%。

至於58%民眾對於國族立場反覆的「變形蟲現象」可以諒解,這個數據對於台灣統派以及北京較有參考價值,對於獨台派和台獨派則意義不大。「變形蟲現象」說明經濟讓利無法購買國家認同。撇除把對岸當敵人之外,大多數民眾不把對岸當家人,而是當生意夥伴。甚至把大陸的讓利視為理所當然、視為「黃鼠狼給雞拜年」。

過半數人支持馬習會,表示大家意識到台灣的發展與兩岸互動大有關係。但大多數人都把與大陸互動看做是台灣不得不的選擇,因此馬政府是否「親中賣台」遂成為炒作焦點。造成此一局面,國民黨自己應該負一半的責任,不能全怪綠營。因為國民黨早就放棄闡述統一對台灣有利且符合正義的立場,加入綠營「愛台灣」比賽的舞台,如今才會自食惡果。

綠營政治上追求台獨,經濟上遠離中國,他們的政經邏輯是一致的,所以旗幟鮮明、咄咄逼人。藍營政治上搞獨台,經濟上又想利用中國,立場矛盾。ECFA和服貿協議推得辛苦,國民黨不能只怪綠營扯後腿。

目前馬的支持度很低,但仍應致力於馬習會,其理有二。第一,馬競選連任時曾把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放入政見,他的當選連任證明民眾支持兩岸和平協議。但他自己缺乏擔當,連任後反而退縮。馬的民眾支持度從第二任期之後每況愈下,固然與民生議題膠著有關,但民生問題的背後,又與兩岸關係不明朗、台灣的長期經濟戰略不清楚有關。錯失開創兩岸新局是因,支持度下降是果。現在如因支持度低,迴避馬習會,則是倒果為因。

第二,論者或謂:馬支持度低,無權為台灣做重大決定,馬習會此時不宜。但如果現在馬帶領台灣加入TPP,或推動縮小貧富差距的稅制革新,或進行攸關百年的教育改革,大家會以他的支持度低而反對嗎?難道支持度低就只能坐等卸任?還是應戮力從公拉起支持度?

關鍵還在馬如何說服民眾,馬習會是有利台灣長期發展,而不是賣台。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