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峰:關稅戰爭已逝・匯率戰爭長存 貿易國家台灣何去何從?20151022

[聯合報]20151022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相對於屢屢下修的經濟成長率以及持續衰退的對外輸出,日昨,美國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仍然要求台幣升值,大概令不少讀者無法理解。但是,同樣的劇本,日本早就演過,對於長期觀察日本的筆者而言,既視感(déjà vu)濃烈。

就戰後世界經濟體制的時間軸而言,一九七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美金脫離金本位制後,美金就再也不是美「金」。從尼克森震驚直到今天,對戰後最成功的新興工業國日本,宛如一部美「金」純度的褪色史。

四十多年來,日圓兌換美元從三六○比一,來到眼前的一二○比一(三年前甚至還維持在七十七比一的水準)。也就是說,近半世紀來,不管世界局勢如何變化,但是,日圓升=美元貶的基調從來沒變。

美國史是一部由東往西,由大西洋往太平洋不間斷的擴張史。順此一脈絡,一九四○年代前半的太平洋戰爭,事實上就是一場美國與日本兩個海洋國家的霸權爭奪戰。戰爭的結果,美國的海洋勢力直達太平洋最西岸,而且再也沒有離開。

眼前,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體制的構築,無疑就是美國海洋性格及通商貿易主義的具體實踐;同時,也是美國在海軍及國防戰略上將太平洋內海化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說,美國一直都是海洋國家,既不會離開海洋,也不會放棄通商貿易;第七艦隊既不會離開東亞,也不會放棄海軍優勢的確保。事實上,歸根究柢,海洋利權的確保、通商障礙的排除以及自由貿易體系的構築,從來都是美國三位一體的國家利益。

據此,一九四八年成立的GATT,致力於關稅遞減及貿易障礙的排除,成為美國構築戰後自由貿易體系的礎石。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GATT的交涉內容,逐漸從降低關稅,轉向非關稅壁壘的排除。此一貿易交涉性格質變原因,毫無疑問,在於美國經濟力的衰退。

同時,西歐、日本、亞洲四小龍陸續完成高度經濟成長,企業國際競爭力迅速強化,進而減少美國工業製品的大量輸入。如此一來,使得原本作為自由貿易守護神的美國,也不得不開始積極地開拓海外市場,要求他國排除非關稅壁壘,並且創設更為利己的貿易規則。

再加上,一九七一年的尼克森震驚,美元與他國貨幣的交換,由固定匯率過渡至機動匯率。自此,貨幣匯率的變動,即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在機動匯率普遍定著的今天,關稅的重要性已急速低下,取而代之的是匯率與貿易規則的設定。也就是說,國際市場的勝負,早已超越個別企業的努力,堂堂進入了「國內法變更」與「國際政治」的世界。

眼前的世界,問題早已不在民主與極權;自由與計畫的抗拮,而在國際經濟體系不均衡的擴大。同樣地,眼前的台灣,問題早已不在開放或保護;統獨或藍綠,而在長期無法將國際貿易規則的變化,與國內政治順利連結。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