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雜誌2016.5月號]沈中華:亞洲各國過高之外匯存底之分析

亞洲各國過高之外匯存底之分析
沈中華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金融監理組召集人、實踐大學財務金融系講座教授

亞洲國家給世人的印象是採用出口導向策略,儲備外匯存底,原因有二:第一是文化的原因。亞洲人勤奮工作,省吃儉用,消費少,儲蓄多,自然出口增加,藉此,累積了大量外匯存底。第二,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泰國、韓國、印尼等國家由於外匯存底不足,當投機客賣空本國貨幣時,沒有足夠外匯存底,只好讓人宰割,故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亞洲各國積極儲糧備戰,使外匯存底上升。
然而,過高的外匯存底,往往形成資金的浪費,亞洲國家的外匯往往用來買美國政府公債,收益不到一%,美國人發債向亞洲國家借錢,再買亞洲人產品,美國人自己不花多少錢就可獲得源源不絕物資,國力更加強盛;亞洲國家購買美債又使美元升值,這些使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收益低,資金閒置,換得的是少許金融的保障。
有沒有一種方法,亞洲各國不用各自儲量備戰,卻能將資金有更好利用?例如,如果亞洲各國可以金融合作,互通有無,則各國就不用儲蓄過多的外匯存底。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亞洲的確如此想,當時亞洲成立了清邁協定,該協定是被洗劫的亞洲國家的慘痛教訓之後,聯合催生了一種新的區域國際貨幣制度安排,也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這些國家之間相互擁抱取暖自救的舉措之一,是一種新的區域自救合作模式。在該協定中,建立了東協十加三(中日韓)的外匯儲備雙邊互換協定。二O一二年八月,東協十加三貨幣互換機制資本規模已經擴大至二四OO億美元。但是令人失望的是,雖然在該協定中,有貨幣互換協議的設計,但之後每一次亞洲發生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機,無人啟用此機制,仍回到IMF架構申請援助,使清邁協定形同虛設。
而中國亦發現此現象,故鼓吹金磚銀行,以彌補這方面的缺失,如果目的單純,本來亦是一好事,亞洲人有自己文化,必須要有自己的話語權,而不必處處接受華盛頓共識,聽命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些單位可能假借金融互助合作之名,行使實體資產掠奪之實,更有人會懷疑其推動有政治目的,故如果要說金磚銀行是挑戰美國掌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亦可以接受。
但是令人不安的是,這些成立國家的國家治理在世界上的排名得分卻很低,表示有相當程度他們不能公平客觀處理爭端,上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不當行為,極可能也出現在這些國家設計的制度,這使的其制度設計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則它極可能會重蹈清邁協定的覆側,結果是沒人會來使用互換協議 使設計形同虛設。
我認為中國身為亞洲大國,本就應表示出大國風範,在亞洲金融合作方面,如果終極目標是不希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動輒用美國標準干預亞洲事務,則為了達成此目標,可委請治理較好得台灣設計一個公平制度,並監督管理,得到大家信任,並鼓勵大家來此單位貨幣互換,其中最重要的是接受APEC 模式,強調經濟實體的金融安全觀念,不以國家為單位,避免統獨之爭,而台灣的新政府應積極融入亞洲事務,身段柔軟,與中國大陸溝通,爭取最大福利,為台灣開創一條藍海。
則亞洲各國既能將出口資金收入用於更有收益之用途, 又能應付下次金融危機。

出處來源:卓越雜誌2016.5月號.NO.361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