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畢業了…陸生,還喜歡台灣嗎?20150602

[聯合報]20150602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有一群年輕人,從小在教科書上讀到台灣的阿里山、日月潭等美麗風光,聽著長輩唱鄧麗君的歌曲,於是讀完了高中,帶著家人的祝福,來到台灣讀大學。抵達台灣後,卻發現同校中的外籍生、僑生與他們的待遇很不同,那怕他們比其他同學都要用功、甚至囊括班上學業成績前幾名,他們都與獎學金無緣。甚至,課業中屬必修學分的實習課,他們也無法參加。畢業後三十天之內必須離境!於是有人這樣寫道:

「我是一屆來台的學位生,在台學習的這近四年中,我很幸運地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友善的台灣人,但也有不少不歡迎我們的人。當我們表示要尋求『三限六不』政策該鬆綁的時候,他們說『我們有叫你們來嗎!我們有叫你們來嗎!是你們自己要來的吧!不管怎樣都是你們自己要選擇來的吧!』聽到這樣的言論,忽然間,我覺得在這裡的生活很灰暗。在那些人的眼中,我們『不請自來』,在台學習的這四年,我活得竟是那麼的卑微…。」

面對上述的吶喊,我也很無言!其實這幾年來,筆者曾針對來台讀大學與研究所的大陸「學位生」,及短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換生」,進行追蹤研究,發現一些值得台灣當局、民眾、甚至各大學值得注意的事。

首先,對台灣社會與民眾的整體印象而言,陸生十分肯定台灣人與人間直接互動時的態度,例如一般民眾的人情味、商店人員的服務態度、一般民眾的基本禮儀、公德心與守秩序習慣、環保意識等。相對的,台灣民眾對台灣國外事務的理解與投入,包括:一般民眾對大陸的了解程度、國際觀,整體社會對外來文化與人民(尤其是國外的有色人種)的接納程度,陸生表示都比預期還低!

至於來台學習上對台灣整體的大學印象,最受到肯定的是學習條件與資源,其次為校園環境,但多屬於硬體方面的條件。相對的,對於學習氣氛與學習效果,都比預期還差。尤其在與台灣同學的互動、課程中的實習機會、上課的討論氣氛、台灣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程度、課堂參與度等)與學習態度(如準時上下課與交作業)、台灣同學的國際觀與對大陸的了解等方面,則比預期還要差,尤其對於大陸充滿過時的偏見。

因為地緣及文化語言的優勢,台灣仍屬陸生的熱點地區之一。陸生選擇來台交換的最主要目的,是領略不同文化,開拓眼界、感受台灣地區的風土民情。學習能力與學術水平方面並不是來台交換陸生的最重要目標。但對於來台長期學習的學位生,在花了二至四年不等的青春歲月,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社會之後,他們對台的觀感就相當不同,尤其當他們畢業後必須在三十天之內離境,面對大陸企業對台灣大學文憑的不熟悉等挑戰,這些與大陸人脈中斷數年、由台灣培養出來的陸生,他們的滿意度與未來動向,是否更值得關注?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