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戴肇洋:落實地方創生消弭青年就業危機20200629

[中時]

觀念平台-落實地方創生消弭青年就業危機

2020/06/29 工商時報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每年此刻,是數以萬計青年步出校門邁入社會,開始發揮個人價值,追尋人生夢想的季節。然而,年初以來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迄今未熄,在衝擊全球產業供應結構的同時,也波及了今年各國就業市場。台灣亦不例外,依據主計總處就業調查報告,由於疫情影響已經從服務業擴散至製造業,目前國內失業率超過4%、勞參率持續下降,顯示就業市場在疫情干擾下正在陷入寒冬。

無獨有偶,依據國內人力銀行業者調查,今年就業市場不但是最近四、五年之中提供應屆畢業生職缺最少的一年,尋找工作時間則較去年增加20天,而且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比率減少14%,創下八年以來新低。面對就業寒冬即將來臨之下,雖勞動部從6月15日起,針對今年應屆畢業29歲以下青年推動「青年就業獎勵計畫」,鼓勵青年勇敢跨進職場,但卻又引發社會各界質疑,甚至批判盲目撒幣無法解決青年就業問題。

事實而言,1990年代之後國際經濟情勢急劇變化,台灣產業在朝向技術密集升級的同時,加速就業型態轉型。亦即台灣產業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就業市場開始呈現部分產業需要具有基礎經驗,使得初次尋職的青年就業不易,以及少數高薪職位類別需要具有特殊能力,造成專業不足的青年就業限制等兩個現象,此讓甫畢業青年因基本條件不足而陷入失業恐慌,甚至因被迫接受低薪就業而導致薪資成長停滯18年。

然而,面對國內就業型態轉型,造成青年就業不易之下,從近年以來政府部門或民間人力銀行業者的就業調查卻又發現,青年在各年齡層就業狀況中呈現幾個現象,包括:非典型就業者占比最多、非自願失業者占比高達75%以上、就業地點遠近是重要的選擇條件。其中,更加值得重視的指標是,在勞動彈性化環境下就業在地化選擇,已逐漸成為青年族群未來就業的考量。

在此一趨勢下,個人認為未來在解決青年就業問題上,除了仰望天邊的雲彩之外,不能無視眼前之美景。亦即台灣在協助青年就業政策思維上,雖需要推動可以拉抬薪資屬於產業關聯大、附加價值高,以中、大型經營為主,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跨國產業升級發展,但卻又不能忽略可以提供青年發揮創意空間及帶動地方繁榮安定,以微、小型經營為主,存在群聚產銷關聯之地方產業創生轉型,藉以在勞動「彈性化」環境下,促進青年就業「在地化」。

換句話說,近年以來由於都會快速發展,使得存在於鄉鎮部落的農業特產、工匠技藝、傳統文化、自然景觀等具有地方特色資產遭到遺忘,若能吸引青年投入參與,連結行銷、設計、創意、觀光等元素,加上透過創新經營、網路平台等模式推波助瀾,不但可以扭轉鄉鎮部落因人口外流而逐漸凋零,協助地方產業因創生轉型而帶來生機,而且更可讓青年藉此發揮潛力創造事業,達到人生理想,甚至擺脫「低薪」就業之夢魘。

其實,政府非常重視這些頗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生存發展,同時透過輔導單位協助其升級轉型,從早期的社區型小企業再造、社區總體營造、地方特色產業輔導、形象商圈改善等計畫,至近年的地方產業創生、城鎮風貌創生環境營造等計畫。

由於這些計畫分屬政府不同部門,造成資源不易橫向整合;然而,令人更加遺憾的是,部分計畫因政權輪替或內閣更迭而中止或調整,尤其缺乏設置青年在地就業安全網絡,使得執行迄今並未呈現較顯著的成果。

畢竟,「地方創生」是國家追求生存、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理念與價值;尤其在生於斯、長於斯,以及與自幼熟稔的環境、土地上成家立業。雖地方產業發展相對現代產業較為遲緩,但重塑再造之後卻是無可取代。因此,落實地方創生政策,並非僅是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或吸引青年回流就業,而是具有理解地方價值及返鄉生活更深入的意義。

坦然言之,在國際經濟情勢急劇變化與全球產業環境日益競爭下,青年就業不易問題,是政府無法迴避迫切需要解決之挑戰。尤其面對地方經濟逐漸蔚為潮流之下,我們希望政府在投入創新研發產業及核心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地方創生,以及積極投入資源,讓這些寶藏於鄉鎮部落的資產能夠成為青年創新創意、發揮人生價值之舞台。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