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肇洋:爭論低薪不如談經濟創新20160106

[中國時報]20160106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

在受到矚目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之中,如何解決青年低薪就業議題,是各黨交鋒的主軸之一。青年低薪就業現象,早已持續多年,不論執政黨依據數據分析說明青年起薪並非22K,而是25K,或是在野黨不斷痛批政策朝向財團傾斜,造成青年起薪停滯,均都已無法扭轉「台灣等於低薪」的事實。

溯及青年22K低薪就業魔咒,其實是在2008年馬政府執政初期,適逢全球遭受金融風暴衝擊,連帶國內就業市場無法倖免,一時之間高達76萬餘人失業,為能解決大專學生畢業能夠順利接軌就業市場,避免增加失業人口,特別提出「大專學生企業實習方案」計畫,以22K作為薪資補貼的基礎。

雖政策本意頗佳,但結果反讓許多企業採取此一破盤價作為大專畢業初次邁入職場的起薪,使得國民黨迄今被認為是造成近年國內青年低薪就業的原因之一。

探究其原因,此乃1990年代中期之後,國際經濟環境急劇變化,政府在產業政策調整上,未能因應產業發展趨勢,加速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同時扶植新興產業發展,讓促進台灣經濟成長憑藉的基礎逐漸受到侵蝕。尤其近年在面對大陸經濟崛起、區域經濟整合之挑戰下,台灣陷入困境孤立,不僅造成代工模式轉型遲緩、高端產業不斷出走,且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迷、高薪就業機會減少,這些內外因素衝擊下,使得青年難以擺脫低薪夢魘。

換句話說,20餘年以來,台灣在經濟創新上因「執政失能」或「行政怠惰」,而導致台灣產業升級轉型落後,是造成近年青年持續低薪就業的關鍵,朝野政黨沒有必要僅是為22K或25K的責任歸咎爭執辯論不休。

很遺憾地,朝野總統選舉候選人迄今尚未提出較全方位、前瞻性的促進台灣經濟創新治國大綱,過去國民黨所實施的愛台12項建設,或是4年前民進黨所提出的政綱,已經無法讓台灣迎接未來全球自由貿易競爭發展之挑戰。

我們期待的是,各黨候選人與其辯青年低薪就業議題,不如論現今台灣經濟所面對的困境,同時提出可以讓台灣經濟真正脫胎換骨的中、長期治國大綱,唯有如此,國內青年低薪就業現象即可迎刃而解。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