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華:放手讓公股銀打亞洲盃

[經濟日報]20140807

沈中華(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台灣主管機關積極喊出銀行要打亞洲盃,必須先擴大現有規模,累積走到海外的實力。銀行打亞洲盃有兩個方式:內部成長、外部併購。

內部成長主要靠銀行自己的力量,到目標市場設置分行或子行,壯大速度緩慢;外部併購則是一次吃下目標銀行在該市場的營業據點,是比較快的途徑。

銀行打亞洲盃,如果要走併購這條路,首要條件是強大的銀行實力,簡單地說,就是銀行要有夠多資金來併購,無論是換股或現金購買,都需要足夠的資本支撐。

第二項打亞洲盃的考慮因素,必須計算新市場的潛在客戶量是否夠大,通常銀行習慣跟自己人往來,追隨客戶的業務發展到不同地區設點。以學理來看,擴點可能性是和目標市場的GDP成正比、地理距離成反比。

目前台商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越來越深,且東協實力正在萌芽,處在高速成長階段。以台灣銀行業的現有經營技術,只要能配合調適當地法規,台灣的銀行業者要進入這些開始茁壯的新興亞洲市場,從企金開始獲利,是非常有機會的,這是我們打亞洲盃的利基。

只是,打亞洲盃不是只有台灣業者想做。放眼鄰近亞洲國家,韓國已有銀行打出「以中國為核心、布局亞洲」的營運策略;新加坡星展銀行積極在各地併購壯大規模;馬來西亞最大的May Bank也積極擴增海外據點。國內外銀行業者都已認知到,國內市場接近飽和,必須思考在海外布局的途徑。

至於台灣要派誰出來打亞洲盃,目前選手還未底定。公股銀行裡面,兆豐銀行的海外布局成績最有代表性,他們30年前就開始在海外併購,但是兆豐90%還是自己一步一腳印設立分行或子行。

這樣的狀況凸顯出公股銀行到海外併購的困難。由於公股行庫的大股東是政府,海外併購首先要政府願意拿錢出來併購,政府自然會考慮到併購可能會排擠到盈餘繳庫的問題。其次,併購換股會使得政府股權稀釋,政府點頭意願當然不高,形成公股行庫到海外併購的阻力。

我認為,民股銀行出去打亞洲盃,無論是現金增資、換股,彈性都比公股銀行大,公股銀行主要還是以內部有機成長的方式,以時間換取空間。

現在看來,政府主導銀行公公併來擴大規模,但規模增加以後,如何在海外增加業務和通路,背後政府態度的影響仍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相較之下,民營銀行的機動性高,積極程度更強,可用一個靈活的方式來打亞洲盃,或是更好的代表選手。

但是,如果政府能放寬對公股銀行的掌控,願意犧牲部分股權掌控度,以國有銀行的招牌打亞洲盃,更容易取得國際信任,成功機會將會增加不少。

(本文由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口述,記者劉于甄整理)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