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峰:陸軍太「強」,海軍太弱:忽視海洋戰略 台灣錯失優勢20151004

[聯合報]20151004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日昨,瑞士信貸集團公布最新的世界軍力排名,台灣排名第十三。六十八年來,在憲法上,放棄戰爭並且不能擁有「軍隊」的日本,排名反而高居世界第四。

另一方面,美國軍力遠遠超過第二名以下的國家,去年的國防支出也遠高於排名前十的其他九國的總和(美>俄+中+日+印+法+韓+義+英+土)。單純就數學來看,在今天的地球上,「美日英澳海洋國家同盟」的軍力(特別是海軍),天下無敵。

同時,近年來,德國(排名十八,比台灣還「弱」)的輕武裝化、非核化與日本強力的再武裝、重軍備回歸,成為強烈對比。也就是說,德國在軍事上,不再是歐洲(特別是西歐)的威脅。

此一歷史性與時代性的變化,確實是歐盟(EU)得以成形,與西歐得以全面從徵兵制過渡到募兵制的最重要原因。另外,盎格魯薩克遜世界海上通商貿易霸權,對大陸國家德國再武裝的憂慮,遠遠大於已經被「美日同盟」全面吸收合併的海洋國家日本,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大要因。

所以,晚近,英國與EU的若即若離;德國要求俄羅斯介入敘利亞難民問題;以及中、俄的歷史性接近,事實上,都是此一「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歷史性抗拮的顯現而已。

相對於歐洲,日本是個自然型的國民國家,「民」的疆界就是「國」的疆界。不過由於太過自然,所以從明治以來,反而一直急於對西方說明自己。台灣史的社會構造,則剛好相反,「民」的疆界從來不曾與「國」的疆界重合,民不成「民」(nation),國當然不會成「國」(state)。

日本人常說自己是「海洋國家」、「通商國家」。從地理和經濟形態來看,台灣也和日本一樣是島國,一樣也非以通商貿易立國不可,但是,我們很少定義我們是那「種」國家,或應該是那一「類」的國家,甚至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太說明。這和日本從明治以來,一直努力說明自己,有著明顯的差異。

戰後日本最重要的國際政治學者高坂正堯在五十年前就提出了「海洋國家日本的構想」,強調海洋對日本的重要性。擔任過京都與東京兩所帝國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和辻哲郎也在傳世名著《風土》一書當中,從「場所」哲學說明海洋對於日本人的正面性。同時,和辻哲郎詩意地賦予海洋無限的躍動感與生命力;相反地,對大陸卻是充滿了「單調」、「空虛」、「漠然」等負面性的記述。

只要稍微具備一點世界史的基本常識,就會知道大陸及陸軍所代表的內向性與政治性,與海洋及海軍代表的外向性與經濟性。

戰後台灣,長期欠缺對大陸與海洋的知識性論爭;同時,軍方也長期偏重陸軍,忽視海軍的發展。眼前,面對全球通商貿易系統主導的自由市場經濟,我們的國家戰略確實出現破綻,短期之內,無從彌補。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